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3375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滁州中学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答第II卷时,请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认真审题、仔细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晰。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

2、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C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D自然崇拜的广泛影响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从人治到法治 B.为民主政治奠基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国家管理制度化3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A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B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

3、了地方权力C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D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4史学家吕思勉认为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民不畏威,则大威至D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5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这主要反映了A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B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C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D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4、6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B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C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D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7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古代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8对下图所示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

5、是:A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B当时世界上先进耕作方法垄作法开始使用C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D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D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10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予批判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秩序C其目的是给儒学披上神圣的外衣

6、,取得独尊地位D.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专制11. 帝曰:“用人虽不专一途,然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通达治体者。”黜秉等为序班。诏:“自今勿复用吏。”明年冬,申谕吏部,著为令。这说明A御史一职的考究严苛 B吏部权利渐膨胀 C汉代已设立刺史制度 D御史职能被削减12. 隋朝时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这一变化A. 首创按才学作为选官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B. 促成读书风尚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 使儒学得到发展,在社会取得独尊地位D. 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13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

7、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相权的分割牵制B皇权的不断加强 C君权相权相互制约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14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A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B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D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15. 朱熹提出“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A. 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B具有一

8、定的唯物主义成分,应予以肯定C是唯心主义思想,应予以否定D.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具有神学色彩16. 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衰落B宗教迷信的盛行C理学地位的提升D孔子地位的下降17雍正帝在宫内创设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大臣往往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但都由皇帝指派,且同时兼理原来的官职。该举措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C体现了满汉关系与时俱进 D使清朝彻底解决皇位继承问题 18“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

9、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之,到明末,世人统治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A徽商虚伪的反映 B走官商结合之路 C徽商文化上的谦虚D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19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极至,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 B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 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 D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20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 人口(人

10、)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B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C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D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21有学者认为:农业定居阶段的氏族社会,城兴,有城无市。家族社会里,城中有市,市被垣(矮墙)围。地主经济形态下,市破垣而出,散布全城,城区即市区。下列描述符合“城区即市区”的是A“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外,至门约十里余,各有茶坊、勾肆

11、。”D“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2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清时期却渐趋衰落,其根本原因是A. 渐趋腐朽、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B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C. 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23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制等四种形式。这些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A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B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C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D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241925年,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

12、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作者的意思是 A.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 考古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D史学研究应注意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1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沿街、

13、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中国城市建设史材料二宋朝时期,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城市建设与之前相比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宋朝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1分)26.(19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紬(ch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