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442775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12 古诗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说课稿示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诗示儿。我的说课将从下面五部分完成。一、说教材示儿这首古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全诗的真情自然流畅,让人感到了诗句背后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三、说教学目标依据古诗的内

2、容和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学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写“乃、祭”2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3、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难点:会借助注释和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五、说教法学法我主要采用朗读指导法、谈话法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领悟诗歌意境。在学法上,贯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形式,采用读、想、说、写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诗意、悟诗情。六、说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直接导入课题,学生交流对诗人陆游的资料搜集,设置悬

3、念“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还有什么事,令他放心不下,需要写下遗嘱,交代给孩子?”这样以悬念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二)进诗句,读通读顺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分,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音律的美。依据古诗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我鼓励学生在预习朗读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相机指导朗读,这样既不会覆盖古诗的艺术特点,也有益于孩子们接受理解。(三)品词析句,读懂诗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结合注释及课前阅读写作背景独立理解,小组

4、交流互助说说诗人临终前给儿子说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了学生,他们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疑是学之初,思之始。”在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质疑,从生活经验和矛盾冲突入手,学生提出触及诗人深层情感的问题,犹如打开了一道道解读之门,看到诗人未曾言说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情怀。这便是读诗的路径,也是思考的路径。而还原的方式,则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体会尤为真切而深刻。到这里我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相信在朗读中学生会体会出那份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滋味和感情。(四)古诗拓展,深化认识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利用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关系,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5、和学生共同搜集时代背景资料,阅读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智慧、情感受到更加有效的启迪和提高。在师生共同的吟诵中将课堂推向高潮,将情感体验推向高峰。(五)、作业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我布置学生将杜甫、辛弃疾、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主题的阅读课程。七、说板书设计板书中,一个

6、“悲”“盼”“爱国”,浓缩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初步的预设。课堂是动态发展的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示儿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苍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赶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语气交代遗嘱,留下了一首著名古诗示儿。板书课题师:示是给人看,示儿意思就是给儿子看。这位老人,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

7、业。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是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那么这首不同寻常的诗到底说了什么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就让我们打开书,来领略这首特殊的古诗吧。二、初读1、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你知道路由这位爱国诗人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吗?生:没有看见国家统一或但悲不见九州同。师:是呀,这位伟大的诗人在临终前一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怎能不令人心怀感动和敬佩呢?好,下面就让我们逐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三、品读。1、谁读第一句师:元知什么意思?生:元,本来、原来。元知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师:万事空呢?生:什么事都没有了师:是呀,当人死之后

8、,就什么都没有了。2、第二句。理解但、悲 、九州同的意思。并让学生说一说整句诗的意思。诗句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看不见祖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师:理解的非常好。这两句中包蕴着沧桑,透着一种伤感。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生读、指导朗读。3、理解第三句。师:剩下两句我们以小组的力量来理解有信心吗?可以借助诗下的注释理解看看哪一小组最先完整地理解出这两句诗的意思。小组代表发言。启发理解: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4、现在你是不是更深地理解来诗人的牵挂?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5、自由说诗的意思。四、小结师、这首诗表达来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此时,你心

9、中又对这位诗人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充满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佩。五、指导朗读师:那么,让我们怀着这份崇敬,这份感动,再读这首诗。来,跟老师读。师:谁想读一读,读出你满怀的敬重和陆游当时因未见祖国统一的悲伤。六、背诵师:相信这首诗伴着那份爱国情已经铭刻在你的心中,谁能背诵?指名背诵七、结束同学们,在这节语文课上,我们共同穿越时空,回到来一个幽暗的夜晚,认识来一位伟大的诗人,领略来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同学们,我们中华儿女的爱国情结从古至今谱写了也正谱写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愿这赤子之情再次深切地融入你我的血液,植入你的心中!题临安邸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1课古诗

10、三首中的第二课时题临安邸。(板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首先,说教材的出处、内容。题临安邸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21课古诗三首中第二首诗内容。本文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生,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11、3、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将教学重点设为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正确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二、说教法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让学生品味诗句的韵味。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利用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3、启发式教学法,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三、说学法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理解诗句,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四、说教学过程:

12、(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环节)解诗题,简介作者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第三环节)读古诗,有韵味。1、通过复习学诗的方法,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2、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通过范读,老师对读诗方法再加以指导,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味。(第四环节)明诗意,悟诗情。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1)第一句诗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想象画面,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2)第二句诗,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13、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以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先让学生认识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领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恨。(3)第三句让学生深刻理解“熏”“醉”两字的精妙之处以及理解“暖风”和“游人”的意思,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4)第四句诗通过权贵们生活和战争的图片对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内心的愤怒。(第五环节)总结全诗,感悟升华。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忧国的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找些林升的古诗或爱国的诗句来读读。这样设

14、置可以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又可以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五、说板书设计。因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又是政治讽刺诗,我设计了权贵 醉生梦死及林升 忧国忧民这样的对比板书,使诗的中心得以突出。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鞠躬)己亥杂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是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诗中的第220首,全诗通过对“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社会政治局面的控诉,表达了诗人渴望政治改革,期望人才辈出的

15、愿望。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自学本诗中“亥,恃,擞”三个会认字和“亥,恃,哀,拘”4个会写字。(2)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理解诗意,领悟情感,诵读赏析,学法迁移,拓展延伸。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入情入境地朗读,熟读成诵。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三、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吟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