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4427719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教学设计(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8.冀中的地道战说课稿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的一篇课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的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一部分说明冀中的地道战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后一部分对地道战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中间的重点部分则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课文中间的重点部分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先介绍冀中地道的总体结构,再分别介绍各种具体的设计样式及其保护自己、打击敌人、防止破坏和传递信息的功用,体现了它设计周密、易守能攻、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的特点。(二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情感目标: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认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难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全文的叙述顺序和具体描写地道式样及特点的叙述顺序)。 二、说教法、学

3、法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决定不采用从段到篇的程序教学,而是抓住教材内容,运用“以读代讲”“点拨议论”的方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这节课,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记叙了什么事,具体介绍了什么”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把它写具体的”这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促进学生自主

4、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说教学程序: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具体过程是这样安排的:(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 2.解题:冀:河北简称,冀中:河北地区中部,指冀中平原。地道:在地下挖洞,形成通道。 3.简介背景知识,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在抗日战争中,我国抗日军民团结一致,全民皆兵,日本侵略者根本分不清哪是正规军,哪是游击队,哪是老百姓,因此,他们就采取了灭绝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把我抗日力量铲尽除绝,所以叫“扫荡

5、”。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灵活多变地进行还击,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为我国河北省中部是平原地区,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最大限度地打击了敌人,又有力地保护了自己。4.提问: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指名读读生字新词。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1)课文讲的是什么事情?(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地道的?(3)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4)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6、(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指名说说课文描写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 2.全班讨论:全文的重点写了什么?重点部分的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帮助学生弄清全文的写作顺序。(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是全文的重点;最后对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3.引导学生在交流时画出描写地道式样和特点(地道的式样,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和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的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 4.讨论: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让学生知道是按由总到分的顺序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写的。) 这样的表达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7、?(使学生知道这样的表达顺序,使复杂的冀中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让人读了以后对冀中的地道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5.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两点,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智慧: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里指对付敌人的办法。无穷无尽:没有终点,没有限度。尽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找机会看看地道战这部电影。四、说板书设计8冀中的地道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2.学习速读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了解

8、主要内容,知道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穷无尽的智慧。【教学重点】练习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课文,画出地道结构平面图。【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本课词汇丰富,朗读时不容易上口,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初读。初读课文,要提醒学生学会默读,学会浏览,学会一目十行,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读后说说主要内容。再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圈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检查自读课文时要注意正音,“略”是边音,“侵”是前鼻音;“侵

9、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句子理解其意思。2.阅读理解。初读课文,练习速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理清全文脉络,弄清楚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根据五年级的阅读要求,要联系全篇,充分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3.表达运用。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及地道的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并对冀中地道战做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教学时要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教学准备】(1)初读课文,默读浏览,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2

10、)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3)回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4)思考: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侵略、堡垒、妨碍、隐蔽”等词语。2.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1.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带大家参观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不是壮观辉煌的古代建筑,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但它同样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战争遗迹冀中地道。2. 介绍冀中地道战的时代背景。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

11、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3.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我们继续练习速读。今天要告诉大家,我们可以试着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子体会,比如第一句话。【设计意图】紧紧扣住本单元训练重点,练习速读课文的方法。在学生翻开课本前,提示学生注意速读方法。二、检查预习。1. 板书课题并提问。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冀中

12、”是什么意思?在预习中你是怎样理解的。(经过查字典我知道“冀”是河北省的简称。“冀中”是河北省的中部。)当你看到“地道战”三个字时,你想的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我想的很多,主要是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2. 出示本课会写字,读一读,写一写。侵 略 筑 堡 党 丘 妨 蔽 陷 拐3. 初读课文,概括各段的段意。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然后分小组讨论,概括各自然段的内容并板书。第1自然段:介绍当时的情况。第2自然段:地道战的产生。第3自

13、然段:概括介绍地道战的规模和作用。第4自然段:具体介绍地道的式样和结构特点。第5自然段:详细介绍地道的出口。第6自然段:介绍地道怎样防火、防水、防毒气。第7自然段:介绍地道里的联络方式。第8自然段:介绍地道战的历史意义。4. 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分层、概括层意。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2.地道的式样和特点;3.利用地道对付敌人的进攻;4.地道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请同学们将这四句话作为分层的依据,把8个自然段分成4层,看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划为一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画出分隔符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同学们还记得预习后提出的4个问题吗?刚刚划分的

14、4个分层,对这4个问题都做了回答。(教师指着课件上的4句话,复述同学们提出的4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是什么样的?怎样“战”的呢?“战”的结果又如何呢?)5.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在读通、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分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总结谈话。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地道战的结构和作用,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

15、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从而真正做到主动学习。第2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体会地道战的智慧。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地道的结构、作用等介绍清楚的。【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找4个同学按照上节课的段落分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看老师展示课文内容的课件。二、分层教学,把握重点。(一)学习第一层(第13自然段)。1. 这一层交代了地道战产生的时间和背景。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呢?(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冀中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2. 师:说得好。日本侵略军修筑封锁沟和封锁墙,就是要使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相互之间不能来往,不能联合起来打击敌人。于是冀中人民就创造了“地道战”来打击敌人。这就是“地道战”产生的原因。(板书:封锁沟 封锁墙 地道战)3.这一新的斗争方式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地道战”有两方面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