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4427632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24.月迹》说课稿、教学设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4* 月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月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说教材月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二、说教学目标根据

2、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学习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3、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定为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和对生活的热爱;难点是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三、说教法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孩子们合作探究的学

3、习,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极力创造一种充满人文性、生活性的语文课堂,深深唤起孩子们对月下童年的美好回忆,和课文产生一种美妙和谐的共鸣。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为辅助教法,运用远程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录像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震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现实的体验,使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四、说学法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质疑,学生间互相交流讨论,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铺设情境,展示图片,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五、说教学流程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录像2、交流有关咏月的诗文。(课件出示让学生配乐读背诗句)3、月亮向征着思念、团圆,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在孩子的眼中月亮又代表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贾平凹先生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下的美景吧!板书:月迹(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们对童年月下欢乐的美好回忆,通过配乐朗诵激发学

5、生情感,这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并由此从侧面将文章的主题线索展示给学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读顺,掌握生字读音。2、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3、快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在小组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寻月这一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思考:孩子们先后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他们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2、分小组交流讨

6、论。3、集体交流,明确孩子们由失望到满足的心理变化,教师归纳板书:中堂 院内 沙滩(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听录音朗读。、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模仿读。(优美标准的朗读录音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规范学生的朗读。)、默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语句,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位交流优美的语句,说感受;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进行美读。如:院中月下美景(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有感情的读,体会叠词的韵味,感受月光的美和对月亮的爱。当学生没有找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

7、个人的”这句话时,老师可引导“同学们,月亮美不美啊?”“那么这么美的月亮属于谁的呢?”让学生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会说到“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月亮,所以它属于我们每个人。”“即使有时候月亮没有出来,但在晚上我们每个人心里会想到月亮。”教师点拨启发情感“说得多好啊!向征着美好愿望的月亮在我每个的心里,只要我们去热爱它追求它,它就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情感。指导感情朗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运用生动、精美的课件,将枯燥的语言文字

8、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了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质疑、解疑,体会作者情感()“月亮是个好”这句话怎样理解?(“好”指的是美好的东西)教师相机质疑: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表明月亮的美丽和纯洁,给人美的享受。)()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为题?(“月迹”可以理解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踪迹的趣事;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痕迹;还可以理解为“童年寻月”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只要说的合理就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通过质疑

9、文本,解读文本,得到情感的熏陶。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散文月迹是作家贾平凹记叙的童年时代一个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同时也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完成板书:思念家乡热爱生活)(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办一期手抄报。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0、,真正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六、板书设计(板书的设计,我采用学生感悟,教师归纳的方法达到既精练又直观的效果,不仅突出了课文的重点,而且结构合理,给人以美的享受。)24* 月 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会认“妒、袅”等6个生字,读准“悄、累”这2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教学策略】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

11、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孩子们寻月踪迹,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诵读,真切地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文中奶奶的形象,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抒发人们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能享有的纯真愿望。【教学准备】(1)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再读课文,理清寻月踪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4)回读课文,

12、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5)体会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2.作者资料。(贾平凹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3.解题。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音乐声中请大家听老师

13、读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设计意图】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什么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圈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生读课文、圈画课文重点情节。2.师生交流。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门外人物奶奶、我、弟弟、妹妹事件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重点寻月亮【设计意图】借此明确课文结构、确定教学重点。三、研读课文。要求:月亮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描写月亮的语句,一边读一边画。1.生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2.过渡: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必做的一件

14、事情就是赏月,这一家子也不例外,但月亮却像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和孩子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孩子们等了好久还是不见月亮的踪影,只好回中堂里缠着奶奶给他们讲故事,奶奶讲了一个又一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可奶奶的思想却开了小差她突然说:“月亮进来了!”在她的指引下孩子们终于寻到了月亮3.师:同学们,你们找到月亮了吗?在哪找到的?你找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4.师生交流。(1)镜中看月。具体操作步骤:A:生说地点,读直接描写月亮的语句。师板书地点,引导品味“款款地、溜”,并指导朗读“款款地、溜”部分。(竹帘儿上的月亮是怎么进来的?“款款、溜”写出了月亮什么样形态?)B: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

15、品味“儿化音”作用,并指导朗读。C:全班齐读。D:孩子们终于盼来月亮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后来月亮又匆匆地走了,那时孩子们的心情又是什么样子的?(师生交流明确,师板书“高兴失望”)(2)院中望月。具体操作步骤:A:设问: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找到了月亮?(生回答,师板书“院中望月”)B:师投影设问:在院子里,孩子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生答:月光、桂树、月亮。师问:什么样的月光?什么样的桂树?什么样的月亮?(暗暗引导学生关注叠词)C:师投影展示修改内容,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叠词”。D:孩子们在院子里看到了月光,看到了天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看到了院子里粗粗的桂树,那时那刻,孩子们有什么感觉?(进一步体会叠词的作用和童心的感悟力)E:投影展示“填空”,强化叠词(全班齐读)F:后来是奶奶告诉我们月亮里有人了,谁呀?(嫦娥)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只有漂亮的孩子才配在月亮里,我们中三妹最漂亮,我们不觉开始羡慕嫉妒起三妹来,可当三妹说月亮是属于她的时,大家便争执起来。(师边引导边板书总结孩子心理的变化:羡慕嫉妒争执)(3)略析“河中寻月”和 “眼瞳见月”。(我想,我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