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419885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元代文学.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元代文学绪论 第一章 关汉卿 第二章 王实甫及其西厢记 第三章 元杂剧其他作家作品 第四章 宋元南戏 第五章 元代散曲 元代社会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城市经济的繁荣为俗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民族压迫使元代文学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3、文士落魄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创作。4、多元文化的融合形成了质朴刚健、酣畅自然的文学风格。“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元 曲: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

2、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元代文学特点: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 “踏摇娘” 唐参军戏宋杂剧 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二、元杂剧的发展概况和形式特点:南北方戏剧圈:(一)(前期)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如东平、汴梁、真定、平阳等地。杰出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剧作较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艺术风格绚丽多彩,常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二)(后期)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

3、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又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元曲四大家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二)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三)演员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

4、搽旦、小旦等。(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简 称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可省略)小知识:关于“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可省略)小知识:北曲:元

5、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独白)、带白(唱中夹白)、背白(旁白)等;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第一章 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 中国的莎士比亚(郭沫若语)。关汉卿(1225?1302?),字汉卿 ,号已斋叟。其籍贯大致有三种说法:大都(今北京)人;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河北安国县人。 “金之遗民” 。“前

6、辈”作家。 散曲大德歌。 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元熊自得 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明臧晋叔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贾仲明凌波仙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一)公案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蝴蝶梦 全名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人物:葛彪、王老汉、王婆婆、王婆婆的三个儿子。“以情不以理”。宣扬贤妇孝子 。鲁斋郎 全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7、。人物:鲁斋郎、银匠李四、孔目(州府衙门中的秘书 )张圭、包拯 鱼齐即从蝴蝶梦和鲁斋郎的剧情,可以看出,在黑暗的封建社会,即便如包拯这样的清官,要秉公执法,惩凶除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措施,这也正是人民大众对清官的希望。 (二)爱情剧: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救风尘 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人物:赵盼儿周舍 宋引章安秀实喜剧 赵盼儿的人物形象:侠女、侠士,大智大勇,头脑非常清醒。望江亭 人物:谭记儿、白士中、杨衙内 。喜剧 。凭借一个弱女子的大智大勇去战胜一种强势的力量。谭记儿:老练、机智、勇敢、泼辣、不

8、畏强权望江亭、救风尘: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下层民众奋起自救;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三)历史剧: 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单刀会、西蜀梦:呼唤英豪英豪被害谁救天下苍生。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对一个悲剧时代的深刻把握。窦 娥 冤窦娥冤 人物:窦娥 窦天章 蔡婆 赛卢医 张驴儿父子 桃杌太守 伟大悲剧 :窦娥的愿望之一:用今生受苦修来世 ;愿望之二:希望官府执法公正。窦娥的愿望,在元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都不可能实现,因此窦娥之死,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而不仅仅是人生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窦娥的悲剧

9、形象:性格发展第一阶段:忍受阶段 ;性格发展第二阶段:抗争阶段 ;性格发展第三阶段:觉醒阶段 。“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悲剧冲突:窦娥和张驴儿的冲突: 张驴儿逻辑。 窦娥跟官府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 桃杌太守最后居然升官了。 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

10、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写出窦娥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 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 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三桩誓愿 鬼魂复仇)2、结构上,详略得

11、当,冲突尖锐。3、语言上,声情并茂、本色自然。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弱者的胜利。(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三)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四)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 (“曲圣”)。剧作家心目中的典范人物:“小汉卿”(高文秀)。“汉卿”(沈和甫)。第二章 王实甫和西厢记

12、王实甫(? 1324前),(作为戏曲家的王实甫) 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 。出入勾栏,熟悉官妓们演员们的生活,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曲。 作杂剧14种,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杂剧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明朱权 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金圣叹第六才子书一、西厢记的故事流变西厢记的故事流变(1):故事源头 :元稹莺莺传(会真记 ) ;故事的结局

13、 :始乱终弃。西厢记的故事流变(2):故事的转变: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主题 :才子配佳人。“董西厢”对莺莺传改造:矛盾冲突的改变;故事结局的改变 ;人物性格的改变 ;强化了红娘、老夫人的作用 。小知识:诸 宫 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西厢记的故事流变(3):故事的定型 :元杂剧西厢记(“王西厢”);故事的主题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改造:把讲唱文学改造成了大型杂剧 ;情节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鲜明;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 。二、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一本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折;几个

14、角色都可以唱;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主线)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辅线):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四、西厢记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1、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2、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3、拷红 四两拨千斤;4、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五、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反封建性(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准。 “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 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六、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莺莺:莺莺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贵族少女。 聪明美丽,温柔多情,外表矜持,内心炽热。佛殿邂逅,隔墙和诗,道场传情,月夜听琴,传简约会,自荐枕席。闹简,赖简。 张生:张生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封建礼教叛逆者。执着诚挚,“傻角”、“疯魔汉”、“志诚种”;软弱,“银样蜡枪头”。红娘:封建礼教的拆除者,崔、张爱情的撮合者。她是剧中最动人的形象。聪明机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