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416610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霍邱二中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刘成纪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

2、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

3、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了最持久的张力。它所依托的文

4、明形态,既非纯粹乡村,也非纯粹城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妙的平衡。人,无论居于乡野渴望都市,还是立于都市回望乡村,均意味着两者对人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们共同昭示了一种可能的完美生活。对于中国美学而言,这种城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仍然只是美的现实形态,而不是理想形态。在理想层面,则要进一步克服分离,寻求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在中国美学史上,这种努力是存在的,主要体现为文人造园运动。生活于城市的士人通过园林筑造,为自己营造出乡居生活的审美幻象,从而使原乡焦虑得到抚慰。与此一致,现代城市美学中的“园林城市”观念,其目的也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更要通过将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

5、园感。 (摘编自2015年7月1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城市主导着中国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而中国美学的审美对象则主要是乡村、田园、自然山水。 B城市因其对周边地区有向心力和吸纳力,从而形成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C城市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也因而成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D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是因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强势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A中国传统的田园山水诗、山水花鸟画,似乎并不认同城市生活,而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

6、美价值。B山水田园诗画,以摹写自然见长,表现的是城市市民想象中的乡村生活,而不是真正的农村人的乡居生活。C在中国历史上,山水田园诗画,大都是作者从城市的角度想象乡居生活,再依据作者所想象的景象进行的再创造。 D虽然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上非常重要,但是自然山水田园还是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城乡、官民之间徘徊的士人阶层,为实现政治抱负而走向城市,同时对故乡依然保持固恋和忠诚。 B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是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既难忘童年式的乡村记忆,也难于舍弃聚集功利、欲望、快乐的城市。 C从中国美学

7、上说,城乡二元并置的审美选择不是理想形态,只是美的现实形态,在理想层面要寻求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的融合或统一。 D现代城市美学中“园林城市”观念是绿化城市,把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为以后文学家、艺术家放弃乡村生活、提升自己审美价值提供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

8、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

9、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注: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有造诣。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4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少:很少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鲜:新鲜C士之有

10、名,不虚然哉! 虚:虚弱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为:担任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B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C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D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6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密侍奉祖母非常孝顺和恭敬,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

11、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B李密在皇上赏赐的酒席上,因为心怀怨恨,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不如意之情,触怒皇帝,丢了官职。C李密认为诸葛亮与人谈话的言论教导太具体琐碎,应该像舜、禹那样简洁高雅些。D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了他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5分)(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如梦令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

12、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10. 名篇名句默写(6分)(1)论语为政中对“学”与“思”二者关系做过辩证的论述:“ ,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3)阿房宫赋中,“ , ”这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印象。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师昌绪:心无滞碍格自高邢宇皓“随遇而安。”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熟悉

13、师昌绪的人都知道,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对自己总是轻描淡写,只因为,在他心中,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永远“是用纳米尺来度量的”。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取得冶金博士学位,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1954年,师昌绪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稳定舒适的生活,渴望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时美国当局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要求回国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不时有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当局拘留和逮捕。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一颗迫不及待为国效力的心。1955年,师昌绪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未经离乱,就难以理解师昌绪对故土的牵挂,对民族强盛的渴望。1937年中秋

14、前夜,少年师昌绪和家人在日本军机撕心裂肺的轰鸣中,沿着泥泞道路开始了逃亡之旅。在满城火车站,南下的列车苦等不至,一家人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家中老弱妇孺走不动的留下,听天由命;日本人屠刀所向的青壮男子继续徒步南逃月圆之夜,竟是生离死别。这是几代中国人都曾经历过的家国之痛。翻秦岭、过潼关,千里跋涉报考西北工学院;远负笈、越重洋,万里横渡求学北美,“科学”与“报国”的强烈信念,浸润着师昌绪年轻的心,磨砺了他为中华民族振兴不惧难、不畏苦,不颓唐、不苟且的坚韧性格,也造就了他不计私利、一心为公的坦荡胸襟。这也是他卓然成家、始终受人敬仰的根本。回国后。师昌绪转入高温合金这个高精尖领域,并带领他的团

15、趴,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并建议将稀土用于高温合金冶炼;提出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术”这项被世界公认的原创性工作,在数十年之后为他赢得了国际大奖“实用材料创新奖”1964年,国家又将独立研究航空发动机“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摆在师昌绪面前。师昌绪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相继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制成M17合金,采用真空精密铸造技术突破叶片铸造工艺的难题,在实验室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片9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研发期间的传奇时刻正当大家对叶片中该采用什么样的型芯材料一筹莫展的时候,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的石英管广告中恍然大悟在成就面前,师昌绪平淡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能团结大家。”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师昌绪也曾经历观念的转变:先是以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