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414428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2、侧角: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3、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的。4、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的。5、推山:是庑殿顶(宋称四阿顶)建筑的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有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布架距离都不一致。6、收山: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7、举折(举架):举是屋架的高度,按建筑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

2、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组成屋面横断面坡度的若干折线。宋称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将脊檩“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个脊檩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8、举架,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从下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最后脊的高度不是预定的,是由下向上连加得到的。举架与举折定屋架坡度的方法。清式为举架,由檐部逐步架加大坡度。宋式先定脊的高度,逐步架减小坡度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10、托脚:支撑平檩的构件。11、平闇(暗):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12、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

3、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案的纸这种形式。13、砌上露明造:屋内不用平棊、平闇,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1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15、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者石雕刻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为“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建一个小阙,称为“子母阙。16、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下面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17、明堂:皇帝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先,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是朝廷举行

4、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18、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19、三朝五门:是我国古代宫殿布局的最高形制,其具体位置和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周朝:三朝:外朝(大朝见诸侯)、治朝(常朝群臣议政)、燕朝(日朝日常事务处理) 布局:纵向布置五门: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20、茅茨土阶:茅草的屋顶,土的台基。21、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

5、: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22、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23、雀替:至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24、坐斗:位于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宋称栌斗。24、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25、栱:至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26、瓜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宋称瓜子栱。27、万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拱。宋称慢栱。27、正心瓜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拱。宋称泥道栱。28、正心万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拱。宋称泥道慢栱。29、厢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

6、内跳在天花枋下的横拱。宋称令栱。30、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31、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不过九踩(七铺作)。双抄双下昂为出四跳。32、乌头门: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按直棂窗,可透视们内外。横木上常按日月板,此门用于官邸之前。33、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以西,连接圣母殿,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性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十字形桥面。34、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35、台榭式建筑:筑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

7、房屋,借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足统治者的欲望和防卫要求。36、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殿37、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38、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39、道教建筑的特点:1.以“宫”、“观”、“院”等命名,不以寺称; 2.所奉神像蓄发长髯,穿中试衣袍;3.不以塔为膜拜对象;4.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40、 伊斯兰教礼拜寺建筑特点:1.不供偶像;2.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龛;3.不用动物像装饰,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案作装饰;4.设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

8、。41、 金代最早出现了减柱法和移柱法,建设了卢沟桥。塔1. 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公元1056年),俗名应县木塔。现存年代最早且是独一无二的楼阁式木塔。 2. 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公元523年,是一座十五层十二边形的密檐式塔,是我国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遗存中最早的一座。3. 单层塔山东济南柳埠的神通寺四门塔。建于隋朝公元611年。平面为方形的单层石塔。4. 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 金刚宝座式塔北京大真觉寺塔。建于明朝,公元611年。仿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刚宝座式塔6.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米。7.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宋塔,俗称铁塔

9、,第一座琉璃面砖塔。8. 福建开元寺双石塔宋塔,现存最高石塔。9.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建,毁于太平天国。列为当时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和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 。10. 河北正定广车心(上下结构异体字)寺华塔造型华丽,是塔的一种类型。11.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最早的仿木楼阁式砖塔。12. 河南登封寺净藏禅师塔最早得平面八边形单层砖塔。13. 砖木混合的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塔的平面形式由四边形向多边形开始转变园林中国园林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1.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2.魏、晋、南北朝山水园林奠基(园林成为真正的艺术);3.唐代风景画全面发展;4.明清园林的

10、最后兴盛时期。v 三山五园:清代皇家在北京西郊所建的园林。v 瓮山(万寿山)清颐园(又名清漪园)(颐和园)v 玉泉山静明园v 香山静宜园 畅春园、圆明园中国四大名园: 苏州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v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v 江南名园:明无锡:寄畅园 苏州: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 扬州:个园(个园最负盛名者,乃四季假山之说)、小盘谷 南京:瞻园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中国已知最早的建筑总平面:河北平

11、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 (战国时期)。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木断头皆朝内,故称。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迁各地富豪及前朝官吏来居住,名为守陵,实是强干弱枝,便于统治管理。唐代陵墓:“因山为穴”(以乾陵为例,了解其布局特点)。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先按姓分属五音(宫、商、角、徵、羽)而择地不同。宋代国姓为赵,属角音,墓地要“东南地穹、西北地垂”,故宋陵由高向低而建。明十三陵:选址、布局、单体建筑均具很高水平(应对其作评述)。民居一、阿以旺: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为阿以旺,又称为“夏室”,天窗

12、高出屋面约4080cm,有起居、会客等多种功能。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二、一颗印:云南昆明一带的传统建筑,由正房、厢房(耳房)、倒座组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颗印”。1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为“三间两耳”;有左右个两间的,称为“三间四耳”。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适应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3大门居中,门内舍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抱厦,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大小厦交错

13、连通,便于雨天穿行。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7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三、四合院:四合院是我国谷底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居住形式,这类建筑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布置各种用房。正房(北房)、倒座(南房)、东厢房和西厢房四面围和,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规整庭院,称为四合院。四、四水归堂: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80岁以上的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宅高雅古朴,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

14、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肥水不外流”之吉利。 五、大土楼:在福建永定县,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圆楼 。客家的土楼有好几种样式,较为常见的有圆的、方的以及被称为“五凤楼”这三种。典型的客家圆楼中每间房间大约为10-13平方米大小,较大的有15平方。围屋的所有朝外的窗口都是非常的小,而朝里的窗则是尽可能的大,在底层一般都不会有朝外的窗口。问答题一、木构建筑的优缺点:1、取材容易 2、适应性强,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3、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6、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7、

15、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2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虫蚀,不耐久3难以营造大而复杂的空间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3.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外观分三段)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其原则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室内间隔采用槅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7.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学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