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84326 上传时间:2020-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金堂县永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单元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

2、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 涵泳品味法 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1)hi

3、 zh nns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4、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 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

5、,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

6、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四、布置作业。完成同步练习。第二课时一、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教师点拨

7、: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

8、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

9、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六、布置作业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板书设计: 撞击说不得 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 火山说教学反馈: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