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7350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调研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攀枝花市第十二中学校2019届高一(上)半期考试卷语 文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带走,答题卡交回。第卷 阅读题(7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9分)灾异与人事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

2、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

3、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

4、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

5、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

6、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7、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

8、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鸿门宴(节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0、”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11、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5对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隔阂,嫌怨。B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盗窃,偷窃。C. 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多次使眼色。D.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掩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西向侍”,是指张良面向西陪坐;“哙遂入,披帷西向立”,也是指樊哙面向西而立。B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

12、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至此,鸿门宴情节发展了最高潮,紧张气氛也达到了极点。C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D司马迁笔下的樊哙,不仅是一个忠勇可嘉的勇士,而且还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5分)(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阙题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

13、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9.这首诗写水的句子堪称妙笔

14、,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 ”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非凡气魄。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徐志摩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青青水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 ”。(3)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更痛心于民族在面对“衰亡”时的默无声息,为此,他强烈地警示人们“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战 争美国 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

15、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哦,我想是。”我忙插嘴。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