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副** 文档编号:13436167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级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具体的评分操作意见,以市题组长在QQ群里公布的为准 )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B。(3分) 【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对原文信息概括正确。原文“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A“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

2、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所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阐述,并未明确提出观点。(无中生有) C “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强加因果) D

3、第四段: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题干“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是错的。原文是“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范围扩大。2. D。(3分) 【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对论据的概括分析是错的。“历朝”错,原文只是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不能说是“历朝”。论据与观点的关系错误,证明

4、的是“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3. D。(3分) 【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的是粥的专著粥谱,其他的没有。A作者确实不认同:因为“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音l)”“戽(音h)”“规”等。” 烹饪器具在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了,并非是黄帝时代菜有的。B是对原文的推断。C是对第段的概括转述,正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 B。(3分) 【理解分析】 自发动员行为,是一种情怀。与中国制度优势没关系。5. D。(3分) 【概括分析】 D原文“每一个被动员和

5、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虽然布鲁斯艾尔沃德用的是打比方的方式说了这句话,但事实上还是肯定口吻的一种说法。因而是正确的。A材料一“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纷纷动员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的是“海外华夏赤子”( 范围扩大)。B谭德塞的话,显示的是中国制度优势。C图(一)无法显示疑似病例人数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图一看不到过去疑似病例的数据,只显示现存人数和增加人数,没有对比,看不出下降趋势。不能把已知的材料外的认知代入对材料的客观解读中。6. (6分

6、) 【概括分析】(1)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或者“紧密团结、凝聚力、责任感、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坚韧”中的任意2点)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2)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3)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4)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答对任何三点,都可满分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 B。(3分) 【分析鉴赏】 作者并非从正面详细地回顾,而是巧妙地运用一种仿佛是不解世事的困惑者视角,一步一步的,试探地走进并学仿李槐彼时彼地不为

7、人知的真实状态,妥帖自然地展现出其性格扭曲的过程。8. (6分) 【分析鉴赏】 (1)含意: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他找到了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2)态度:同情与藐视并存的复杂态度。 (句子含意4分,态度2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得分。)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意和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创作意图),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一问是考查句子的含意,对于句子的含意,最常用的方法是:结合语境法。理解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抓关键词法。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

8、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联系主旨思考法。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位置法、剖析句子结构法和技巧句子还原法等。以本句为例,我们需要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其含意。“高跷能手”李槐原为刻字工人,开过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便被扣上资本家的罪名,关入牛棚。后来又被揭发,天津沦陷期间,曾以踩高跷绝技被派赴日为日本天皇献艺,因此添了里通外国的大罪,引发心脏旧疾。文中“我”与奄奄一息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谈着谈着竟坐起身来,兴奋地讲述踩着三尺高跷翻跟斗的情景,“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

9、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由此可见: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于生命终点酣然回顾,没有悔恨,不存悲怨,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年少的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让他找到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这一问,难度并不大。第二问,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难度稍大一些。一般考生都能够看出作者对李槐持“同情”的态度。如果考生仅仅回答出这一点,还是不够全面,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需要结合整个文本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作者对李槐的态度除了“同情”之外

10、,还应该有“藐视”的一面:“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李槐性格扭曲的一面,身陷可笑境地却不自知。9. (6分) 【鉴赏探究】 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

11、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 (每点2分,只要能够回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中,第点只要回答出一个方面的小说技巧即可;如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得分,最高每点不超过2分。) 本题考查文本特征,难度较大,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也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生在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孙犁散文的“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那么回答本题时就要从“小说”入手而不能从散文入手。小说(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为什么写“主题”,怎样写“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此

12、,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等方面组织答案: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另外,对于孙犁这个作家,考生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孙犁的小说写得像散文,而散文写得又像

13、小说。大量融进小说的笔法,构成了他散文(晚年)的一大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 C。(3分)【文言断句】11. B。(3分)【文化常识,词语理解】 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指英宗被俘。12. D。(3分) 【内容概括分析】 D项最后“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错,原文是“削宫保,改工部”。13. (10分) 【文言翻译】 (1)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得分点:旌,表彰;额,数目;储,储备;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

14、)。(得分点:敛怨,招惹怨恨;讦,揭发;阴事,丑事、隐私;各1分,句子大意2分,“于是”可译为“在这时候”)【参考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调任江西、浙江巡按。逮捕大盗没有抓获,因此获罪被免职。盗被擒获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

15、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八年秋天升为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人,邓茂七死,其余的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

16、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捕获的其余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