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5590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突破二 文言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

2、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览)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

3、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例(1)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

4、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即时巩固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答: 答案需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子路问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事”,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事情”;一是“犯”,是犯颜直谏,也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冒犯”。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答: 答案“甚矣”是“吾衰也”的谓语,“久矣”是“

5、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谓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正确的标点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时人谓之径山长者。(唐语林卷一)答: 答案应把“径山”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因为原来标的违背情理。不是因为法钦“道高”,就“居径山”,而且后面的“时人谓之径山长者”成了与上文没有关涉的独立句子。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1标名代,定句读(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

6、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为后世留下“六艺”纲纪。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精要点拨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

7、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2借动词,定句读(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 亦 高 谈 秦 汉 谓东 京 以 下 无 可 取 已 而 悟 欧 曾 作 文 之 法 乃 尽 焚 旧 作 一 意 师 仿 尤 得 力 于 曾 巩 唐 顺 之 初 不 服 其 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

8、,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精要点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

9、断句的准确率。3找虚词,定句读(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常 道 故 循 福 之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

10、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精要点拨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句首

11、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对话标志的词语:曰、谓、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其他:以、于、为、则、而等。往往

12、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察对话,定句读(201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

13、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也”“则”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精要点拨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5辨句式,定句读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

14、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 则 无 礼 何 施 之 为 吾 闻 之 一 日 纵 敌 数 世 之 患 也 谋 及 子 孙 可 谓 死 君 乎!”遂发命。(选自左传殽之战)注原轸:晋军统帅。死君:忘记晋文公。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参考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

15、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也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精要点拨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