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5491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11周教学设计(劝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一 、基本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劝学是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议论性文章,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二、 教材教法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文的内容是:学习能改变自己,能弥补不足,因此劝勉人们要不停地学习,即“劝学”、“学不可以已”。本文的特点是:论点明快,开篇就直接提出“学不可以已”;论据鲜活,“青于蓝”、“寒于水”等都

2、是生活中的例子;论证充分,论证角度多样,先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后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论证;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对比等方法来论证;全文说理透彻深入,表达通俗生动;“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典型性。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以及论点明快、论据鲜活、论证充分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劝”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已具备的相应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以及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学习的重要性等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充分发挥个人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书本记录与黑板展示相结合,调动学生学

3、习的积极性。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泳法、查阅字典法、质疑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 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文言实词“劝”、“中”、“绝”、“假”和文言虚词“于”、“而”、“故”、“焉”、“乎”的意义和用法;(2)能解释作者用比喻、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3)能背诵并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提问和探究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学不可以已”的学习观;(2)能体会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1、能说出文言实词“劝”、“中”、“绝”、“假”和文言虚词

4、“于”、“而”、“故”、“焉”、“乎”的意义和用法。2、能解释作者用比喻、对比说理的方法和效果。四、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第一教时【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合作学习】齐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上目标: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文章。二.理思路、背诵1.要完成目标,我们从朗读开始。请大家齐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纠正字音,强调通假字和音随意转。)2.请大家再读第一二段。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我仔细看了大家的翻译,总体很好,有一些小问题我们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于”(

5、强调一词多义)这篇文章是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进一步论述,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为了论述清楚,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板书学不可以已青蓝 冰水 博学木、金 参省 )这几个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们共同论证了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本来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个身边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形象的把道理讲得既透彻又深刻,这种论证方法叫做比喻论证。(幻灯出示)这也是劝学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点。请大家试背第一二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3.很好,我们来看第三段。先来读一遍。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提问“彰”

6、“水”“绝”的意思。)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来做比呢?(板书思不如学(望不如登高)反登高 顺风 正 假于物舆马 舟楫 )教师归纳小结这几个事例正反结合,论证了要成为君子,要善于借助外物,而这个外物,是学习。紧扣题目和中心论点,笔力老到,论证谨严。请大家试背第三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4.很流畅,我们来看第四段。先读一遍。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强调固定结构“无以”和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一段的分论点大家能看出来吗?(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们来找找这一段的事例。积土、积水、积善积

7、;跬步、小流不积;这组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注意积累。骐骥舍;驽马不舍;朽木舍;金石不舍;这组事例先反后正,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蚓一;蟹躁,这两个事例先正后反,论述了学习要专一。)三个段落的比喻论证都是正反对比结合,而且模式不一,灵活多变。(板书积 不积不舍 舍 正反一 躁 )请大家试背第四段,两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我说上句,请大家接下句。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5.背诵全文非常好,我们已经依次背会了这四段,下面我们来尝试背诵一下全文。给大家三分钟准备。请同学们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现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书,我们再来试一遍。太棒了,大家都觉得文言文不好学,特别是不好背,可是这篇

8、文章我们一节课就背会了,大家发现什么小窍门了吗?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选关键词 循序渐进这样文言背诵其实也不难。三.小结我们还发现,这篇文章的比喻虽多,却毫无板滞生硬之感。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并列设喻,反复论证。对比设喻,对照鲜明。层层深入,详尽严谨。整散结合,文气流畅。)注:鉴于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硕翰班学生能够背诵课文的百分之七十,A部学生能够背诵课文的百分之五十,B部学生能够背诵课文的百分之三十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鉴赏本文的语言。二、整体感知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

9、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 指名学生背诵(硕翰班随便抽一个,A部抽前部分,B部只能抽前几名,这样才有师范作用)2.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10、(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小组讨论交流,可让两个小组学生代表上黑板展示)教师归纳小结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11、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这个问题较难,适当引导,因班级而异。教师归纳小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

12、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四、【拓展探究】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学生自

13、己独立操作。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四.结语作业高中的语文学习,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好

14、文言的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关键在于背诵。我们只有背诵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文言文,才能厚积薄发,学以致用。比如这篇劝学,既有论辩色彩,又具有文学韵味,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读背这类文章,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文言知识,还有写作方法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鼓舞。请大家学习借鉴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仿写一篇劝背。材料补充:【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

15、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