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5491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语文上学期半期考试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级高二上期半期联合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4.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一、现代文阅读社科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听说你是路痴?那你连蚂蚁都不如如果你逛个街还常常被高楼大厦晃得晕头转向找不到来时的地铁出口,或是出门买个菜就想不起来家在多远的地方,那么一只小小的昆虫就能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想知道今天自己走了多少步,城市中的人类只要顺手点开自己的手机就能知道大概的结果。而

2、蚂蚁更加厉害,它们身上居然预装了一个“计步器”,能通过计算自己行走的步数估测自己与巢穴的距离。在和蚂蚁同属膜翅目的昆虫中,蜜蜂和黄蜂这些会飞的家伙靠的则是“光流”测距利用周围物体与自己的相对运动来估测自己的行进距离。“亲戚”们的这样高大上技能,蚂蚁会不会也在使用?科学家们一直很感兴趣,但具体到蚂蚁身上,计步器和光流这两个测距系统偏偏很难分开眼睛可以被蒙上,但步子总是要迈的。研究似乎是没法做了,怎么办?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有一种名为双色沙蚁的蚂蚁。在双色沙蚁中,科学家找到了不用迈步子的个体那些只负责打理蚁巢的工蚁。工蚁常年在主巢活动,需要修缮巢穴时不得不外出,不认识外面的路,走丢了咋办?让“老司

3、机”带一带就好:当工蚁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离开自己的巢穴“出差”,一个经验丰富的觅食蚁会把它抱起来,运送到它将要抵达的目的地。这一程,管内务的工蚁可是六脚离地,全仰仗觅食蚁来前进。这就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突破口。科学家用一条直线通道将两个撒哈拉沙漠蚁的巢穴连在一起,让“老司机”带着它的“乘客”走上大概10米的路程,然后拆散它们。他们将乘客转移到另一条与原路平行的通道上,然后观察它的行为。正常状态下,和“老司机”分开的“乘客”会有两次搜索行为。第一次是在刚刚被“赶下车”的时候,它们可能是在迷惑:“唉,俺的宝马咋不见了?”而在确认自己被半路撇下这个悲惨事实后,它们会原路返回,在走过之前被搬运的距离后

4、搜索:“俺的家理应在这里了啊。”当然,由于通道被换了,工蚁测距再精准也是找不到巢的。为了搞清楚这样的测距本领到底是不是和视觉有关,科学家从一开始把工蚁的复眼腹侧给“蒙上”了。之前的研究表明,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走路蚂蚁的测距计步器依然生效。但对全程没在走路的工蚁来说,这剥夺了它们借助光流信息来测距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这些双色沙蚁虽然依然会出现第一次找同伴的搜索行为,但在抵达巢穴应该在的位置时却没有找窝的意思。科学家的蚂蚁实验结果最终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让我们对蚂蚁如何感知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这些厉害的测距者身上,仍有许多疑问等待科学家来解答。至于这项研究对路盲们有什么帮助,它似乎离帮助人们解决

5、迷路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不过既然进化给了我们能够发明出地图App的头脑,还要数步数干嘛呢? (摘编自美国国家地理)1.下列对工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蚁身上预装了一个“计步器”,能通过计算自己行走的步数估测自己与巢穴的距离。B.工蚁生活在非洲炎热干旱的撒哈拉沙漠中,它是双色沙蚁中专职负责打理蚁巢的蚂蚁。C.工蚁需要离开自己的巢穴“出差”时,由觅食蚁负责把它背起来,将它送到目的地。D.通常,工蚁被分开时有两次搜索:一次是被“赶下车”时,一次是走过被搬运的距离后。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黄蜂和蜜蜂靠“光流”测距利用周围物体与自己的运动来估测自己的行进距离

6、。B.试验中让被“赶下车”的工蚁原路返回,它们却找不到巢穴,那是因为通道被换了。C.科学家把工蚁的复眼腹侧“蒙上”,是为了搞清楚蚂蚁的测距本领是不是跟视觉有关。 D.全程没有走路的工蚁,复眼腹侧又被“蒙上”,它就没能力靠自己的测距系统找窝了。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在研究中一直被“眼睛可以被蒙上,但步子总是要迈的”这个问题困扰,后来终于在撒哈拉沙漠找到了符合实验的蚂蚁。B.在计步器不中用的时候,光流法也是很重要的。当两个系统都无法发挥作用时,它们就难以估测自己离家的距离。C.光流法与计步器是蚂蚁测量距离的工具,这两套测距系统,能够互相交换信息,帮助蚂蚁来测定

7、行进距离。D.科学家对工蚁的实验结果,让人们对蚂蚁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但是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路要走。二、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12分)命若琴弦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

8、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9、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

10、纸。老瞎子看看他的琴,琴柄上空荡荡已经没了琴弦。老瞎子面容憔悴,呼吸也孱弱了,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过了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他再不想动弹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

11、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老瞎子为看见世界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

12、“药方”只是一张白纸,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B.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C.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错将“一千根”记为“八百根”的情节相照应。D.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5.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概括老瞎子心理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原因。(4分)6.纵观全文,需要弹断琴弦的根数有一定的变化:由老瞎子师傅时的800根,到老瞎子时的1000

13、根,再 到小瞎子时的1200根,这是三代瞎子人生目标传递的过程,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5分) 三、现代文阅读实用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肯尼迪

14、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年,贝聿铭参观了卢浮宫4次,在他眼中卢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8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23米

15、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1.5万名参观者。在得知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世纪70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