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5113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宜宾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学习导航1、 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2、 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3、 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一、 沙滩拾贝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著名 家 家、 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2、文题“伤”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耕 日扳( )仲永环谒( )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二、 浪里串珠4、解释下列多义词: 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书:即书诗四句( ) 未尝识书具( ) 然: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去:一狼径去( ) 西蜀之去南海( ) 之:人之为学有难

2、易乎( ) 吾欲之南海( ) 其邻人之父亦云( ) 忽啼求之( ) 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 ) 忽啼求之(啼: ) 父异焉(异: ) 父利其然也(利: ) 稍稍客宾其父(宾客: ) 从先人还家(先人: ) 或以钱币乞之(或: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忽啼求之、余闻之也久、或以钱币乞之7、下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8、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余闻之也久 译:我早就听

3、说过这件事了。 、稍稍宾客其父 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9、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_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10、在下面各句横线上补上原句省略的成分。明道中,_从先人还家,_于舅家见之,_十二三矣。_借旁近与之,_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 深海探宝仔细阅读下列选段,完成练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

4、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1、第一段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_,二是写_。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_第二阶段:_第三阶段:_1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_13、文中“世隶耕”为“_”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_。14、读了此文,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15、写出一句与“勤奋”有关的名言。四、扬帆弄潮阅读下列文段,做段后练习。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之。已而(过后)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何,怎么)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通“册”,指书卷)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冕小儿,恬(安然)若不见。16、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看谁又快又准!)、窃入学舍()、夜潜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父怒挞之()17、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已而复如初。_、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_18、写出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