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31027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5.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5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教师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启动了工业化步伐,近代中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从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经济转换,然而农业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1884年,投资于轻工业的资本比重为工业总投资的42%,到1933年上升到727%;相比之下,投资重工业的资本则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沿海工业的,绝大部分又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和辽宁中南部以及江苏南部的少数城市;广大内陆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工业产值不到10%。 摘编自邹晓涓近代中国产业诂构变动的回眸与

2、反思 材料二 1842年以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为主要进口品,茶叶、丝绸、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中国的主要出口品。中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工业化步伐”启动的主要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约近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答案

3、】(1)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特征:经济结构不合理(近代工业兴起,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工业结构投资不平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产业分布区域不均衡(集中于东南沿海,内陆分布很少) (2)特点:贸易总量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为科技含量低的农副产品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并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3)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从自然经济向半殖民地经济转换”得出,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结合所

4、学得出,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启动了工业化步伐”“然而农业一直是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得出经济结构不合理;据材料一“投资于轻工业的资本比重为工业总投资的42%,到1933年上升到727%;相比之下,投资重工业的资本则呈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得出工业结构投资不平衡;据材料一“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得出产业分布区域不均衡。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得出贸易总量不断扩大,据材料二“鸦片和棉纺织产品为主要进口品”“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得出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据材料二“茶叶、丝绸、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中国的主

5、要出口品。中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很低”得出出口商品主要为科技含量低的农副产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1842年以后”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并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3)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结合所学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点睛】本题设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属于横向比较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

6、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1935年12

7、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答案】(1)特点:资金少;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以轻

8、工业为主。(2)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作用: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解析】(1)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得出资金少;根据材料一“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得出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根据材料一“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得出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根据材料一“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得出以轻工业为主。(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

9、“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得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根据材料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得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根据材料二“1935年12月”的时间得出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得出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得出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

10、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

11、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材料三 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

12、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历史影响。【答案】(1)特点: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

13、界接轨;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3)不同: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税收相对稳定和明确,确定性强。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中“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得出: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中“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得出

14、: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根据材料中“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得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 (2)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中“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根据材料中“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得出: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根据材料中“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没了直接税署”得出: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第二小问“主要原因”,结合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本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受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中“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立以税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得出: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根据材料中“贵族、僧侶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得出: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根据材料中“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得出:税收相对稳定和明确,确定性强。第二小问“历史影响”,从政治、经济、社会公平和秩序稳定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