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3090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之大题精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的,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信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材料二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

2、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信息带到中央。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

3、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3)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

4、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

5、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三 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大清一统志的编撰,康熙帝对编撰总裁官说:“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但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

6、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诸侯国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君主重视编撰大清一统志的背景和编纂大清一统志的重要作用。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 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 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

7、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 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 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 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

8、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1【答案】(1)特点:郡县制(自上而下的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优: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 (2)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3)缺陷与关系: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这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给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 (

9、4)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一“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的,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概括得出;第小问根据材料一“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信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得出。第(2)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

10、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得出;第小问根据材料二“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信息带到中央”得出。第(3)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三“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 “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得出;第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第(4)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古代政治制度的经验教训得出。【点睛】本题设问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唐代的政治制度。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在解读史

11、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1【答案】(1)条件:诸侯国间的文化碰撞交流,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各国拓展疆土,为统一后的帝国疆域奠定版图;各国变法加剧宗法分封制的土崩瓦解、集权趋势的加强,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各地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2)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作用: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

12、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3)背景:清朝初年面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艰巨任务。作用:确定国家的疆域版图;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厘清边疆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解析】(1)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可知,诸侯国间的文化碰撞交流,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据材料“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可知,各国拓展疆土,为统一后的帝国疆域奠定版图;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加剧宗法分封制的土崩瓦解、集权趋势的加强,推动着中央集权

13、制度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发展,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各国的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2)依据:据材料“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可知,利用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行政区划设置也在不断调整。作用:据所学可知,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

14、,遏制地方割据;同时也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3)背景:据材料“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可知,幅员辽阔,百姓风俗多样;据材料“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面临着多种矛盾如西方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满洲贵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地方割据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因此清朝初年面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艰巨任务。作用:据材料“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

15、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可知,确定国家的疆域版图;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厘清边疆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2【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本质: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汉初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2)根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根据材料二“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可知任用有才之人来管理百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使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根据材料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材料三“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