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之大题精做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教师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3074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之大题精做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之大题精做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之大题精做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之大题精做3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1根据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填“会”或“不会”)改变。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2)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尿量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 ,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pH ,可引起胃黏膜损伤。【答案】(1)不会 会 (2)降低 增加 (3)减弱 降低【解析】(1)0.9%的NaCl溶液的

2、渗透压和红细胞的细胞内渗透压相当,故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不会改变。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发生变化。(2)由于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进而会导致小鼠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量将会增加。(3)NaHCO3/H2CO3是机体很重要的缓冲物质对,当胃黏膜内的HCO减少,对H+缓冲作用将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pH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例2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

3、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填“抗体”或“抗原”)。(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答出2点即可)。【答案】(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解析】(1)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四组小鼠

4、分别用抗原甲和抗原乙进行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要产生再次免疫应答,则需再次注射与初次注射时相同的抗原,即A组和D组小鼠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后,机体会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这些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3)A组小鼠经抗原甲刺激后产生了相应的抗体,抗体分布在血清中,再次加入抗原甲后,抗体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4)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1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

5、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1)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3)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答案】(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血浆 (3)增加 降低【解析】(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2)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

6、导致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3)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2人体细胞外液钙离子会抑制神经的兴奋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pH在7.357.45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中有维系pH相对稳定的_(物质)。(2)神经肌肉突触结构的组织液中钙离子过多时,突触结构中_释放的Ach(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将会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理由是_。(3)“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Ach受体能与自身产生的某种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传递受阻,该类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病,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

7、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淋巴细胞发育成_,使患者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控制病情。【答案】(1)缓冲对 (2)突触前膜 减少 Ach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人体细胞外液钙离子会抑制神经的兴奋性,故钙离子过多时,Ach量会减少 (3)自身免疫 T细胞【解析】(1)血浆pH在7.357.45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中有维系pH相对稳定的缓冲对物质,如NaHCO3/H2CO3,当有碱性物质进入时,就会和H2CO3反应,当有酸性物质进入,则会和NaHCO3反应。(2)细胞外液钙离子会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而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因此钙离子是通过减少Ach的释放发挥作用。(3)“重症肌无力”患者

8、体内的Ach受体能与自身产生的某种抗体结合,使Ach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兴奋传递受阻,该类疾病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其目的是抑制淋巴细胞发育成T细胞,使患者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控制病情。3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分子,与活化态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PD-1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T淋巴细胞持续活化,来逃避T淋巴细胞的杀伤,称为“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机理如下图所示:图示说明:T细胞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MHC结合,刺激T细胞活化;活化的T细胞合成淋巴因子IFN-;长时间处于活化状态的T细胞会产生PD-1,同时,

9、淋巴因子IFN-诱导肿瘤细胞产生PD-L1;(1)该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功能。(2)IFN-是一种分泌蛋白,则参与IFN-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_。(3)人体主要是通过第三道防线的_免疫杀伤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4)某化学物质X因可以与PD-L1特异性结合,被用来作为治疗肿瘤的新型药物。据材料信息推测该新型药物能抗肿瘤的机理是:_。【答案】(1)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识别)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细胞 监控和清除 (4)化学物质X与PD-L1特异性结合,导致PD-1和PD-L1不能结合,因而T细胞持续活化,(避免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活化的T细胞杀死肿瘤)【解

10、析】(1)该图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2)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其中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参与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3)人体主要是通过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癌变细胞的识别和杀死是细胞免疫,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据材料信息推测该新型药物能抗肿瘤的机理是:化学物质X与PD-L1特异性结合,导致PD-1和PD-L1不能结合,因而T细胞持续活化。4目前,针对多种血液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获成功,应用前景广阔。CART细胞免疫

11、疗法是指将嵌合抗原受体(CAR)导入T细胞中,从而产生肿瘤特异性识别的T细胞,以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回答下列问题:(1)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不同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的原因是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_,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3)在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对神经系统中的_造成不良影响。(4)为探究机体清除肿瘤是否与体液免疫有关,某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将肿瘤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小鼠(体内已有的免疫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已被射线杀死)均分为A、

12、B两组,A组做手术但不切除骨髓,B组切除骨髓,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大小。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 。【答案】(1)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监控和清除 (3)脑干 (4)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 【解析】(1)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故CART细胞免疫疗法能对不同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13、和记忆细胞,进一步行使免疫功能,最终消灭自身肿瘤细胞,这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攻击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3)脑干是呼吸中枢,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说明该疗法可能对神经系统中的脑干造成不良影响。(4)该实验B组切除骨髓后缺乏造血干细胞,B细胞和T细胞均无法形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丧失,不能排除是与细胞免疫有关,故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5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1)流感病毒必须在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细胞,

14、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选择并排序)等。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增殖量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特异性结合。依据本实验结果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