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3432796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 学以致用 在诸子百家思想中 你认为哪些思想在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光大 治国思想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改革思想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 学会学习 和平思想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我们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1 阅读下列材料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 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 请回答 1 材料中的 商君 是谁 2分 2 平权衡 正度量 调轻重 和 决裂阡陌 各指什么 4分 3 教民耕战 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其作用是什么 4分 商鞅 统一度量衡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奖励生产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2、 按军功封爵 激发生产者积极性 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 削弱贵族世袭特权 富国强兵 为兼并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在我看来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 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在中国历史上 消灭了封建领主制 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1 从材料一看 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4分 评价 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 他开创了

3、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材料二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 数十年矣 北有长城之役 南有五岭之戍 外内骚动 百姓罢敝 财匮力尽 民不聊生 司马迁 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2 依据材料二分析 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2分 认为他实行了暴政 导致民不聊生 材料三 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 他的功大于过 他统一了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被后世所沿用 影响深远 但是他实行暴政 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 材料一 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 与材料

4、一 二相比 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4分 特点 全面性 一分为二 3 16分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 盛世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雄才大略 即位之初 卓然罢黜百家 令后学者有所统一 始分藩国 而子弟毕侯矣 更钱造币以赡用 征匈奴四十馀 匈奴远遁 日以削弱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1 据材料一 概括汉武帝加强统一的主要措施 4分 1 措施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颁布推恩令 铸造钱币 征伐匈奴 4 孔子的言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是 中国精神 的重要内容 但在不同时期孔子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及之 凭

5、借聪明才智得到它 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 必失之 孔子 论语 1 据材料一 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 2分 1 主张 为政以德 德政 仁 材料二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 对孔子的追封自西汉平帝始 公元元年 历代加封 直至清朝为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2 材料二中说 对孔子的追封自西汉平帝始 那么在西汉武帝时期使得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的最重要举措是什么 1分 举措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材料三袁世凯窃国 登上民国总统之位 定孔教为国教 提倡尊孔读经 陈独秀号召青年 以彻底之觉悟 猛勇之决心 塞绝与新社会 新国家 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18世纪法国法郎士 魁奈认为 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 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

6、蒙蔽 应以理性为标准 凡是不合理性的 叫他们勿动 勿思 勿言 摘自张荣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3 据材料三 指出袁世凯和法国人对于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而陈独秀对儒家思想又是怎样的态度 2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指出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分 袁 法 肯定陈 否定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5 16分 对外交流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来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 西方的葡萄 胡桃 石榴 苜蓿以及音乐 舞蹈 天文历法和基督教 佛教 伊斯兰教等文化 传入中国 另一方面 中国的丝绸 漆器 火药以及造纸 打井 炼铜 兴修农田水利等技术 也经由这一路线传往西方 1 材料一中的 这条道

7、路 指的是什么 2分 结合材料 说说它的作用 2分 1 丝绸之路 2分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2分 材料二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2 西汉到宋朝 南方人口逐渐增加 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 2分 原因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北方人口南迁 自然条件优越 海外贸易兴盛等 材料三 清朝 即禁之后 行者叹至远之无方 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 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沿海居民 富者贫 贫者困 驱工商为游手 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4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分 3 海外贸易萧条 沿海民众生活困难 4分 清朝推行闭关锁

8、国政策 2分 6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 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同赏 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 摘自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帝乃谕群臣曰 朕世居幽朔 欲南迁中土 苟不南伐 当迁都于此 王公以为何如 欲迁者左 不欲者右 遂定迁都之计 资治通鉴 1 材料一 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两次改革 2 据材料一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 迁都 产生的影响 4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 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什伍连坐 互相监督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顺应了历

9、史发展潮流 改革者的态度坚决 实行行之有效的政策 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7 12分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 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被历史淘汰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科举制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 考生 皆怀牒 证件 自列于州县 的自由报考原则 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举凡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天文 地理 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 皆可为考试内容 一切以程文 文章 定去留 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 据材料一 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4分 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分 特点 政府主导 自由报

10、考 公开考试 平等竞争 考试内容丰富 择优取士 作用 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 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 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 法 美均已见端 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 西学考略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2分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2分 现象 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 原因 科举制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材料三中国进入近代以后 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 小楷试帖 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 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3 据材料三 指出科举制 被历史淘汰 的主要原因 2分 原因 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3 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