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3432781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第五项修炼》读后感(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第五项修炼的推出,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本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学校复杂课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这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我认为其为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

2、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杜绝只专注于自己的决定,而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他人的影响,这将影响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断不同,众所周知,其结果必然差异很大。我们若是留意周围所见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纵观全局,坚持探询和辩护问题的实质,找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共同探讨其核心理念,坚决拥护真理,这才是达到全体一致所想的结果。在组织中开放、坦率地交换看法,尽管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是必须诚实地面对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3、一标准。“愿景”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所有的成就来自于改变,来自于自愿。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共同愿景是一种比个人愿景更大的整体,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们感觉、想象和描绘它的蓝图,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对组织付出承诺,从而推动自己围绕这个共同愿景行动。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无止境的,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真正价值呢?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告诉我,伟大的团队学习能创造你所想要的最高价值。一个企业并不是与生俱有的,一个企业家在设立一家公司后,也绝对离不开一个庞大的组织为其在市场上的发展作后盾。只有通过团队组织的不断改造,日积月累

4、,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你将发现,企业在慢慢地改进,慢慢地发展。学校也是如此。我时刻准备着,诚实地面对真理,专注于系统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留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深入别人的内心,共同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自己拥有与组织一样共同的愿望,融入团队的学习精神,共同发展团体的力量。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勇往直前,无怨无悔。第五项修炼读后感通过学习第五项修炼,我对新时期的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大。它警示着我们;要继续学习,完善自我,只有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第五项修炼对每一项修炼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五项修炼的结合也恰到好处,指出了个人与

5、组织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读后深受感触。五个部分分别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 ,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建立共同愿望,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望能激发出这样强

6、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望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团体学习,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但也可能出现,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系统思考,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思考”是需要“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

7、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会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团体学习”展示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过个人力量的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映个人对周围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的结构困境。同时我们要具有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我国而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而改革的本质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制的创新。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

8、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你我都有过这种经验: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在这个团体中,一伙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而创造出惊人的成果。同时每个团队都有各自的特点,我想我们大可不必教条的完全按照彼得圣吉博士的观点去发展我们的学习型团队,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吸取其理念,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更好地应用于现实,这样做到学为所用,学以致用。查看( 116 ) / 评论( 3 ) / 评分( 5 / 0 ) 阿州是个温文尔雅的男孩,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他

9、还跟我说最近喜欢上了声乐。征得他的同意,我把他上我的选修课的一份作业放在这里。同学们好好看看,读后肯定会有收获。他还答应我会整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利鹏洲对于这本书,我只是粗略地读过一下,也可以讲是选取了其中比较精要的章节(至少本人认为是精要的)进行阅读。为什么这样?我想无论是做什么事,都必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或者说是心理动力)。那我需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是相当清楚的,所以我只要从这本书中拿到我想要的,便是足够的了。而我所想要的,是方法。可以这么说,我一直都是一个狂热的方法崇拜者!我甚至尝试着推演出一套万能的学习法则,适用于理科和学科的一套法则。但我所认为的方法是包含行动的

10、,而不是空洞地只是知道思路。想与做合而为一,就是我的方法的前提。正如啊德仔哥(弗洛伊德)将他的心理学定义为一个包含行动的心理学一样,行动,是必不可少的。而第五项修炼给我的,我在以前就有想过,并且是有一个与之相似的结论,但是我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表述的。最后的一个修炼,也就是作者认为最精髓的东西,书中是叫做“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其主要表述为一个对运作对象(或者说是:目标物)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然后运用此认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而我自己探究得到,是对事理的推究。事理,就是事物发展之理。一件事(或者说一个事物),肯定是由许多的因素使然的,我们可以尽量找得到这些因素,然后分析,哪

11、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然后当成是经验。但同一个结果是可以由不同的因素造成,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多的经验,才可以保证判断的准确性。(而经验的获得,不是只有亲身经历才值钱,只要大脑有了类似的体验就行了,例如通过书本等)这种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我将它命名为“本源论”。本源论,“本”就是根本或探求根本的意思;“源”就是源头或探索源头的意思;而“论”则是类似于“过程,或者是学说等等”(也可以认为是故作高深,以博好感,哈哈!)。总的来讲,这体现的不过是对事理的探究。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相信事皆有源。而事实上又是如此!(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内在规律,甚至可以讲,人类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不过是对事物

12、规律的探究过程。人类在还不是人类的时候,过的大体上是“顺理”的生活,成长之后,才进化到了“探理”和“用理”的阶段。但这个“探和用”的阶段会在什么时候结束,这是无人可知的,有人说“学无止境”,但本人认为,“学也有涯”。我们目前认为学无止境是因为我们站的地方太低而已,而当我们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探知得最根本的东西的时候,应该就会相信“学也有涯”了。此乃题外话,况且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或者可以讲是信仰,我也不知道事实上是否真的如此,所以也就不多提了。)而在知道事物都是“有迹可循”之后,我们就开始谈论一个探究的大概了(其实也只可以是讲一个大概,因为如果要精确且完整地讲出来,很费精神,而且又极容易陷入死角

13、,所以,只讲一些概括性的东西就好了)。探其事源,即类似于逻辑学上的从结果反推原因。首先,肯定是要搜集相关的信息了。我们可以将探索的对象命名为“A”,那我们要知道结果A(EVENT A,简作:EA)是由何种因素而造成,那我们便要知道A前面的发生过程,我们将此叫做过程A(PROCESS A,简作:PA)。在对PA的相关信息(INFORMATION)的搜集是相当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工作,其所遵循的原则是“相关性原则”。信息中就包含了“显原因”(APPARENT REASON)和“隐原因”(HIDDEN REASON)(信息搜集的难度就体现在其隐原因难以察觉,但一般来讲,EA的表现征状对此有

14、一定帮助)。其次,是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判断各原因(REASON)对EA的效用程度,即判别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这个过程说起来是相当简单的,但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它牵涉到经验、逻辑思维以及应变能力(有时候甚至包含了心理素质)等,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发挥的最佳体现。最后,做出结论(CONCLUSION),并且检验一下其结论的合理性及普适性。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构建模型的思想。如同一个物理模型一样,具有许多变量,变量就是主要原因(MAIN REASON)了,控制好变量(主要原因)就得出预计的结果。这是一个简单的探索过程,但是同一个EA可以是由不同的PA造成的,也就是说,不同的PA有时候可以产生同一种效果。

15、这就需要我们的经验来帮一下忙了。其实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多层求源”。这类似于前段时间曹老师讲到的“元认知”。(就像我当初学啊图(柏拉图)的哲学的时候,我思索的问题已经不是啊图的理论了,我思索的是啊图为什么会想出这些理论。这就促使我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形成的原因,虽然到最后我对他的了解还不是很深,甚至只可以讲是一点皮毛。但我觉得这样我是得到更多的。)“多层求源”就是反思一下求源的过程,总结一下自己表现,再在这个问题上实行再次探源。就以上边啊图的例子来讲一下,啊图做了一次探源过程了,而我做的是第二次探源(即第二层探源),再后来,可能有第三层、第四层但我相信,最后肯定有最基本的一源,

16、那就是我们的心理运行机制了。而“元认知”的过程,我早在童年时代,甚至可能是幼儿时代就开始了。那应该是与我的家庭教育有关。我是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的,但故乡的人相当不简单!从前村中很多的乡人不识字,但相当重教。祖父小学还未毕业,已经会用诗来教育我父亲了。祖父和父亲教给我的其中一句话是“介心在”,用普通话讲的是“留心、专心、在意、”之类的意思。我后来在一本杂志(商学院2008年1月号,总第44期第廿七页)看到“尼采:专注力可使人免于一切困窘。”这样的话;文中介绍的那一个教授甚至说,专注可以使人成为全才。这个专注就是与家乡的“介心在”是具有类似意义的,而“介心在”甚至可能包含更广的意义!父亲教会我要时时反思(这也和老师教导的“日省吾身”相似),并且总结自己的行为和做事方法,进而慢慢修正行为与做事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元认知”了。(而我那时的思考习惯是这样的:我在想一个事情为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