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3431716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word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诊断考试化学试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和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具有丁达尔效应B.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C. “天宫二号”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D. 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答案】C【解析】【详解】A.气溶胶是一种胶体,因此具有丁达尔效应,A项正确;B.绿色化学是用原料无污染或污染少、原子利用率高的方式来进行化学合成,因此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C.碳纤维是碳元素形成的一种单质,不是有机物,C项错误;D.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2、,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材料,D项正确;答案选C。【点睛】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蛋白质点燃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但是纤维素燃烧后全部转变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气味,因此可用燃烧法来鉴定衣物是真丝还是棉花。2.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78g苯含有的碳碳双键数为3NAB. 电解精炼铜时,若转移了NA个电子,则阳极质量减小32gC. 2.0gH218O与D2O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D. 1molN2与3molH2反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答案】C【解析】【详解】A.苯分子中无碳碳双键,A项错误;B.电解精炼铜时,阳极的粗铜中含有其它金属杂质,因此阳极减小

3、的质量不一定为纯铜,B项错误;C.首先和的分子量都是20,其次1个中有10个中子,而1个中也有个中子,因此2.0g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C项正确;D.氮气和氢气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的氨气分子数一定小于2NA,D项错误;答案选C。3.有a、b、c、d四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不大于20的主族元素,a、c同主族,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b为金属元素,a、c、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b可能形成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B. 简单离子半径大小:dcabC.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dcD. b、c的简单离子在水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答案】A【解析】【分析】a最外层

4、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a是O元素;a、c同主族,c是S元素;a、c、d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d是Cl元素;b为金属元素,b是Na、Mg、Al中的一种。【详解】A、O和Na可以形成Na2O2,是含有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故A正确;B、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离子半径S2Cl,故B错误;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dc,这里没有说是最高价,故C错误;D、若b为Al元素,则Al3和S2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点睛】本题以元素推断为载体,考查原子结构与位置关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半径比较、化学键、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清楚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解题的关键。4.已知吸热反应2CO(g) =

5、 2C(s) + O2(g),假设H和S不随温度而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低温下能自发进行B. 高温下能自发进行C. 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D. 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综合利用H、S判断反应的自发性。【详解】题述“2CO(g) = 2C(s) + O2(g)”是吸热反应,即H0;又因其气体分子数减少,则SC SiC. 检验二氧化硫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D.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氨气【答案】C【解析】【详解】A氢氧化亚铁易被氧气氧化,氯化亚铁溶液应用苯隔绝空气,否则即使生成氢氧化亚铁也被空气氧化而变质,故A达不到实验目的;B验证非金属性ClCSi,应用高氯酸与碳酸钠

6、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然后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故B所有盐酸不合理;C高锰酸钾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品红用于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如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合理,故C药品和装置合理且能完成相应实验;D为防止试管炸裂,则加热的试管应将其口向下倾斜,故D装置不合理。故选C。6.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 稀硫酸中:K+、Mg2+、B. KW/c(H+)=1013 molL1的溶液中:Fe3+、Mg2+、C. NaHS溶液中:、K+、C1、Cu2+D. 通入大量CO2的溶液中:Na+、ClO、CH3COO、【答案】B【解析】【详解】A.稀硫酸中和均不能大

7、量存在,A项错误;B.首先根据得出溶液是强酸性的,酸性条件下各离子可以稳定存在,B项正确;C.和之间能发生离子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无法大量共存,C项错误;D.碳酸的酸性强于次氯酸,因此无法大量存在,D项错误;答案选B。7.MnO2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功能材料,可由MnSO4和NaClO3溶液反应制得,反应原理为:MnSO4+ NaClO3+ H2OCl2 +Na2SO4 + MnO2 + (未配平),则关于此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NaClO3中Cl的化合价为+5B. 每生成8.7 g氧化产物,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约为0.26.021023C. NaClO3氧化性强于MnO2的氧化性D. 该反应右

8、边方框内的产物是NaOH【答案】D【解析】【分析】反应中硫酸锰作还原剂失2个电子,氯酸钠作氧化剂得5个电子,二者的比例为5:2,据此再观察配平其它物质即可,反应物中有大量的无法配平,因此右侧产物应该添上硫酸,最终的方程式为,本题得解。【详解】A.氯酸钠中氯的化合价为+5价,有氧化性,A项正确;B.氧化产物即,根据方程式不难看出每生成5mol,反应要转移10mol电子,也就是说生成数和转移电子数为1:2,故当生成0.1mol时反应转移0.2mol电子,B项正确; C.根据氧化性:氧化剂(氯酸钠)氧化产物(二氧化锰),C项正确;D.右边缺项为硫酸,D项错误;答案选D。8.下列实验、实验现象和相应结

9、论都正确的是实验现象结论A向1mL溶液中滴加1mL KI溶液,再加入1mL CCl4,振荡后静置。溶液分层,上层溶液显紫色。氧化性:Fe3+I2B将两块表面积相等的Mg条和Al条放入同浓度同体积的NaOH溶液中。Al条产生气泡的速度快。金属性:AlMgC向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蒸馏水,加热至沸腾时,向其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制得了氢氧化铁胶体。D向盛有10 mL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苯,振荡、静置。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橙色。溴在苯中的溶解能力大于水中。A. AB. BC. CD. D【答案】CD【解析】A、三价铁离子能把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2Fe3+2I=2Fe2

10、+I2,即FeCl3与KI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有I2生成,Fe3作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I2,但溶液分层,下层溶液显紫色,故A错误;B、将两块表面积相等的Mg条和Al条放入同浓度同体积的NaOH溶液中,只有铝能与碱反应,不能以此来比较金属性强弱,故B错误;C、向烧杯中加入一定体积蒸馏水,加热至沸腾时,向其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液体,是氢氧化铁胶体,故C正确;D、向盛有10 mL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苯,振荡、静置,溶液分为两层,上层为橙色,溴在苯中的溶解度大于水,故D正确。故选CD。9.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的硫的回收:SO2(g)2CO(g)

11、2CO2(g)S(l) H0。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1molSO2和nmolCO发生反应,2min后达到平衡,生成2amolC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前2min的平均速率(SO2)0.1amol/(Lmin)B. 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 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从容器中分离出部分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SO2的转化率均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得出可逆反应SO2(g)2CO(g)2CO2(g)S(l)是放热反应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相等,根据此分析进行解答。【详

12、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2amolCO2的同时,消耗amolSO2,其浓度是0.5amol/L,所以反应前2min的平均速率(SO2)0.5amol/L2min0.25amol/(Lmin),故A错误;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相等的可逆反应,因此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可以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CS为液态,分离出部分硫,平衡不移动,故C错误;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降低,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故答案选B。10.用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电解粗盐水(含Na、Cl和少量Mg2、Br)的装

13、置如图所示(a、b均为石墨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B. 当电池中消耗2.24 L(标准状况下)H2时,b极周围会产生0.1 mol气体C. 电解过程中电子流动路径是:负极外电路阴极溶液阳极正极D. 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答案】B【解析】【分析】首先这是一个燃料电池,燃料电池一定是正极通氧气,负极通燃料,则a是阳极,b是阴极,据此来分析即可。【详解】A.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为磷酸,因此电极方程式中不可能出现,A项错误;B.氢气作还原剂时,1mol氢气要失去2mol电子,因此当电池中消耗0.1mol氢气时,整个装置中有0.2mo

14、l电子流过,b极产生也是氢气,因此0.2mol电子能产生0.1mol氢气,B项正确;C.电子仅在电极和导线中移动,C项错误;D.根据分析a极是阳极,阳极在反应中失电子,应该是失电子产生氯气,或杂质失电子产生溴单质,D项错误;答案选B。【点睛】“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说的是电子仅在导线和电极之间移动,水溶液中不可能存在定向移动的电子,同理,离子仅能在电解质中移动,不可能进入导线。11.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 molB. ClO的生成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C. 标准状况下有3.36 L氯气参加反应D. 苛性钾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为0.2 mol【答案】D【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反应后,生成KClO和KClO3分别是0.06mol和0.03mol,则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生成氯化钾是0.06mol10.03mol50.21mol。所以选项A正确;B、ClO的生成是在反应一段时间后温度更高时才开始,故可能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的,选项B正确;C、根据氯原子守恒,参加反应的氯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