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3431702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全国)——密训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语文 全国 1 目录 第一章 散文 3 第二章 诗歌 11 第三章 小说 16 2 3 第一章 散文 知识点 1 寡人之于国也 1 作家 孟子 战国时人 继孔子后儒家主要代表 主张仁政 倡导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 其散 文善用 欲擒故纵 的论辩方法 孟子 共七篇 一般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的 主旨 文章具体阐述了孟 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体现孟子的王道思想 一定程度上揭示战国时代社会不平等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 使 民加多 本文的线索 的问题展开论述 2 王道政治内容 反对霸道 推行仁政 反对战争 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丧死无遗憾 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 王道措施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王道之始 的标志 根本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申之以孝悌之义 文中的 王道 包含了孟子以民为本 施仁政的治国思想 3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法 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基本标准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这是大前提 而梁惠王 移民 移粟 的小恩小惠不能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这是小前提 于是孟子就得出结论 认为梁惠王并没有真正实行王道 本文说理具有 抑扬兼施 循循善诱的特色 先用 五十步笑百步 的例子 批评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没有区别 是 抑 后提出实行王 道的措施 是 扬 孟子善用比喻 排比 达到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也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对比 不违农时 可胜 用也 五

3、亩之宅 无饥矣 善用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用拿刀杀 人 却说 非我也 兵也 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 把 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4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社会现实 为使 民加多 孟子认为 王 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王无罪岁 5 词语解释 弃甲曳兵而走 曳兵而走 拖着武器逃跑 走 跑 这里指逃跑 王无罪岁 罪岁 归罪于年成不好 直不 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 仅 只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不王者 不能称王的人王 称王天下 指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 约束 制止 知识点 2 秋水 1 作家 庄

4、子 战国时人 老子后道家代表 与老子并称 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 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 善 用寓言 庄子 共 33 篇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 少 伯夷的道义 轻 圣贤的学说是 自多 就是基于这一宏观理念 启示 不能囿于个人的见 闻而自满自足 应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2 本文的寓言特色 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 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论证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逐层推进 令人信 服 寓论述于寓言之中 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阐明观点 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 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 写 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

5、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通过援譬设喻来表达深微玄奥的 哲理 排比句和反诘句配合运用增强了文章气势和说理力量 如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 篤 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 束于教也 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间 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 反诘句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 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反诘句 计中国之在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反诘 句 被用作例证而非比喻 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反诘句 论证方法 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 同时 也有归纳法 演绎法 河水和海景的描写 河伯与海若的对话 海若讲话中个人与天地之间关系的阐述 都用对比的手

6、法来阐 述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的哲理 最后用五帝 三王 仁人 任士 伯夷 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之有限是例证法 3 词语解释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涘 水边 辩 通 辨 辨别 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盈 满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 拘 拘束 局限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束 束 缚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 固 拘限 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 奚 何 怎么 知识点 3 谏逐客书 1 李斯 战国时楚国上蔡人 秦代著名政治家 青年时代受学于荀子 现存李斯著作主要有 谏逐客书 论统一书 行 督责书 和 自罪书 等 均见于司马迁撰写的 史记 李斯

7、列传 2 写作背景 秦始皇初年 李斯以客卿身份被拜为丞相 由于客卿在秦国的势力日益增大 影响到原有贵族的利益 秦国贵 族就联合起来 以韩国派水工郑国为秦国开凿水渠 阴谋消耗秦国实力事件为口实 奏请秦王驱逐客卿 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鉴于这一政策的重大失误 李斯遂向秦王上奏了这篇 谏逐客书 3 在奏疏中 李斯开门见山地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随即通过历叙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都是借重客卿致富强 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 征实没有客卿的功劳 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强盛 接着又通过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 美色 音乐都来自 别的诸侯圈 而独独要驱逐客卿 说明这种 重物轻人 的作为是不符合要统一

8、天下的大政方针的 最后则从理论上阐明纳客 方能不断强大 逐客就是损已助敌的利害关系 回应开头 完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主旨 4 这个奏疏写得有理 有力 有节 使秦王撤销了逐客令 在皇权专制时代 这种 逆鳞 作为能获得成功 是极其罕见的 由是 这篇奏疏也就得以成为传颂千古的典范议论文 究其成功之处 主要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体会 抓住秦王想尽快吞并 六国 一统天下的最大欲望 把每个层次的着眼点和收束点 都集中到这一根本利害关系上 从而击中了要害 打动了秦王的 心 这是奏疏能说服秦王的关键 铺陈张扬 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 奏疏第二第三段泼墨最多 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 先 以大量秦王熟识之典型而切近的事实

9、诱导 然后用简洁切要的结语点拨 论据方分 点拨警策 从而收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 4 果 正反对比 利害对举 论证切中腠理 奏疏每段的论证过程 都是从正与反 利与害两个方面展开 交织着昔与今 物 与人 纳与逐 利与害 损与益 强与亡等多重鲜明对比 从而把纳客之利 逐客之害阐发得十分透辟有力 大量采用铺陈 手法和排比句式 词采纷呈 笔力雄健 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韵律和感染力 说服力 5 词语解释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就 成就 完成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窃 私自 自谦之词 过 错 误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施 延 延续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让 辞 拒绝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10、 向 使 当初假使 内 通 纳 接纳 知识点 4 过秦论 1 贾谊 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 也是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后人称其为贾长沙 贾太傅 贾谊的作品 汉书 艺 文志 著录有文五十八篇 赋七篇 其文见于现存的 新书 亦名 贾子 2 战国时期 秦国借商鞅变法之力强大起来 灭掉诸侯列国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 但这个庞然大物却不堪一击 迅 即灭亡 这是为什么 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 贾谊写 过秦论 的意图 就是要剖析秦始皇的失误 以警戒当世君主记取秦帝国 短命的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正如他在 过秦论 下篇中所说的 前事之不忘 后之师也 3 文章的中心旨意是 秦帝国速亡的原因在于 仁义不施 这

11、一中心论点 与孔子的 仁爱 理念 孟子的 仁政 理想 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的这一传统思想 虽然始终放射着诱人的光芒 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却始终不可能真正实行 那是由于它 与皇权专制政体相抵牾的缘故 4 通过铺陈历史事实彰显意理 是本文在整体建构上的显著特点 全文铺陈史实 只于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并无逻辑推演 但意理自明 这是因为秦帝国因暴政而速亡的历史事实十分突出 只要把超强而速崩的实情予以充分张扬 仁义不施 攻守 之势异也 不施行仁政 是强势进攻还是颓势挨打的局势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的结论 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是事实胜于雄 辩的典型例证 5 通过强烈的对比反衬来透析意理 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 文中的

12、对比反衬是双层的 第一层是六国与秦国 六国与陈涉 的对比 以强大的六国却被秦国 不战而屈 来反衬秦国的更加强大 以六国的强大对比陈涉的 弱小疲敝 来反衬陈涉的微 不足道 第二层是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比六国微弱得不值一提的陈涉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竟然能 天下云合响应 豪俊并起 一举灭掉了比六国还要强大的秦国 多层反差极大的对比反衬 将 攻守之势 的 异 彰显得十分鲜明 于 是秦帝国 仁义不施 而速亡的教训 就被鞭辟得更加精深警策了 6 胸有成竹 感情充沛 纵横驰骋 文笔扬厉 造成了本文滔滔滚滚的恢宏气势 而骈赋体式的浸润 洋洋洒洒的铺陈手法 重重叠叠的排比句式 又使这恢宏气势不仅具有朗朗上口的畅

13、达 而且富含一唱三叹的韵味 7 词语解释 孝公既没 惠文 武 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 因 沿袭 以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致 招纳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氓 民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逡巡 徘徊 行而不进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絜 衡量 振长策而御宇内 御 驾御 统治 秦人开关延敌 延 引进 知识点 5 五代史伶官传序 1 作家 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 自称六一居士 北宋庐陵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主张文 章 明道 致用 事信 言文 有 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和 新唐书 与宋祁合撰 本文是一篇史论 主旨 国家的盛衰 事业的成败 主要取决于人事 取决于

14、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并扼要提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长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等具体论断 2 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 极写其强盛 天下平定后 又极写其衰败 在盛衰对比中 阐述了 本文的主旨 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 主要论据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 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 警语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在写法上 欲抑先扬 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 壮 再叹其失败时形势指 衰 通过盛与衰 兴与亡 得与失 成与败的强烈对比 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使 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 的结论更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

15、行文跌宕顿挫 表达情见乎辞 篇幅虽小 却是 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 3 重点句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要求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要求注重小节 不可偏爱 满招损 谦受益 要求以谦戒满 论述 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时用作论据的历史 人物是后唐庄宗 4 词语解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组 用绳索 组 丝带 这里指绳索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 忧患勤 劳 逸豫 逍遥游乐 不能居安思危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 细微小事 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举 全 尽 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本 推究本源 名词作动词用 自 由于 知识点 6 论毅

16、力 1 作家 梁启超 别署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 也是最 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他是康有为的学生 两人主张一致 号称 康梁 戊戌变法前 曾主办 时务报 变法失败后 主编 清议报 新民丛报 有 饮冰室合集 本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不久 主旨是 有毅力者成 反是者 败 中心论点 即只有坚韧毅力 才能在事业上面获得成功 5 2 写作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 还想努力进取 于是写 论毅力 作者勉励处于逆境之中革命者不要因一 时的挫折而灰心 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逆境 克服困难 继续从事改良运动 作者思路开阔 纵横开阖 论证周密 结构 严谨 很见功力 3 写作方法是逐层比较 深化中心论点 本文主要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法 有毅力者成 反是者败 正反对比 顺境与逆 境相对比 遇挫折不退却 与旁观者对比 堆山者与填土者对比 比喻句 更譬诸操舟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以操舟作比 说明有毅力可把逆境变顺境 孔子的 堆山 与 填土 比喻有无毅力的两种结果 孟子的 掘井 比喻没有毅力 层递句 第二段 志力薄弱之士 其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