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人教版3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1681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人教版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人教版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人教版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人教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七)(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西百日冲刺考试)16世纪,“他们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体系。”据此可知,“他们”()A主张否定宗教神学B反对君主专制C强调人有信仰自由 D倡导人非工具C“清算神学体系”说明题干中的“他们”是指宗教改革的倡导者,而这种做法是为了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个人的信仰自由,故选C项;A项表述与事实不相符,排除A项;B项与宗教改革者的主张不符,排除B项;D项表述是启蒙思想家康

2、德的思想观点,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2(2019青岛一模)宗教改革时期,为抵御新教的攻势,罗马天主教会成立了耶稣会。该组织主要从事传教和教育,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反对追逐世俗权力;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素养,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耶稣会的这些做法()A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 B着力于天主教世俗化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引发西欧的思想解放C罗马天主教会的做法是在宗教改革的大潮下,为了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不得已而做出的回应,但是通过对题干中耶稣会的主要职责(如“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的分析可知,这些做法又确实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故选C项;耶稣会成立的出发点在于“为抵御

3、新教的攻势”,不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排除A项;由“反对追逐世俗权力”可知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解放的起点,排除D项。3(2019揭阳一模)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 B神权高于教权C人权至上 D信仰得救D由题干中马丁路德的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信徒可以不经过教皇直接与“上帝”对话,只要有信仰人人都可以得救,这就是他的因信称义思想,故选D项;因行称义是当时教皇宣扬的思想,是马丁路德要批判的,排除A项;马丁路德宣传的是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思想,排除B项;人权至上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排除

4、C项。4(2019常州一模)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的必要条件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A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应该是印刷术的革新促进了新教思想的传播,故选A项;宗教革命的发生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印刷革命促进了宗教改革但不是宗教改革的必要条件,排除B项;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宋代平民毕昇发明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科技进步促进思

5、想解放但没有体现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的相互促进,排除D项。5(2019无锡一模)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A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B牛顿思想对法国社会全面影响C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D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D“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牛顿的理论是启蒙运动产生的重要条件,故选D项;A项中“直接”的说法不准确,排除;牛顿思想影响的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经典力学有利于启蒙

6、运动发展,排除C项。6(2019南平一模)卡西勒认为:启蒙运动是近现代哲学思想借以获得其特有的自信和自我意识的思想运动。 波特认为:启蒙运动是力图把人类从无知和被教训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罗素认为:启蒙运动高扬理性,并具有挑战现存秩序的特征。 据此可知,关于启蒙运动的解释()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B不同的角度影响历史概念的释义C三种观点都没能全面地诠释D研究材料的丰富使概念趋于准确B卡西勒、波特、罗素等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启蒙运动的意义,这说明他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影响了他们的认知,故选B项;这三个观点都有正确的方面,它们所表述的角度也不相同,排除A项;三种观点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7、,排除C项;这三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启蒙运动进行解释,它们不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是看问题的视角问题,排除D项。7(2019洛阳一模)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抨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由此可知,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主张()A肯定神学世界观 B理性批判宗教学说C同教会进行和解 D彻底否定宗教神学B由材料“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可知,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故选B项;启蒙思想家否定神学世界观,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宗教神学的理性批判而非同教会

8、的和解,排除C项;D项与事实不符,排除。8(2019宝鸡一模)伏尔泰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就成为他猛烈地、不倦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材料表明启蒙思想家()A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B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曲解中国文化C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D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深刻 C伏尔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他猛烈地、不倦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表明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故选C项;伏尔泰等启蒙思想

9、家只是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而不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也没有曲解中国文化,排除A、B项;材料不能表明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深刻地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9(2019怀化一模)1791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男女都享有平等的继承权;1792年,宣布男女双方依据同样的法律理由来进行离婚,实现个体的自由,确立起了离婚是人的天赋权利的原则,追求幸福的权利中就包括着离婚权。这说明当时的法国()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女权运动开始兴起C革命深受启蒙运动影响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已经转化为实际的社会规范,说

10、明革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故选C项;A、B两项事实都是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出现的,排除这两项;题干反映法国启蒙思想影响革命,与社会风气无关,排除D项。10(2019唐山一模)特别喜欢咖啡、老是泡咖啡馆的巴尔扎克曾这样描写18世纪的巴黎:“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厅”。这说明当时的巴黎咖啡馆是()A巴尔扎克创作的灵感来源B启蒙思想的重要传播平台C法式生活习俗的基本象征D最为重要的民主政治机构B“咖啡馆的柜台就是民众的议会厅”说明咖啡馆是民众传播思想的地方,因此有利于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咖啡馆民众对启蒙思想的传播,而非巴尔扎克创作灵感的来源,排除A项;咖啡馆的确是法式生活习俗,

11、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咖啡馆是生活场所不是政治机构,排除D项。11(2019龙岩高中毕业班质检)在启蒙运动期间,沙龙、图书馆、咖啡厅都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渠道,为逃避追查,出版的启蒙著作有许多用的是笔名、假出版社和假印刷地点,甚至有不少书籍还标明是在“北京”印刷的。可见当时的法国()A言论自由的环境渐趋成熟B启蒙思想日益为民众接受C大众传媒尚远离民众生活D崇尚中华文化已蔚然成风B根据“沙龙、图书馆、咖啡厅都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有效渠道”可知,当时的法国启蒙思想通过各种渠道迅速传播,日益为民众接受,故选B项;根据材料“为逃避追查,出版的启蒙著作有许多用的是笔名、假出版社和假印刷地点”可知,当

12、时言论自由的环境受到限制,同时说明当时印刷类大众传媒深入民众生活,排除A、C两项;题干反映的是法国民众对启蒙思想的崇尚,排除D项。12(2019南通一模)这场席卷全欧的思想运动以其富有理性的观念,唤醒欧洲各国乃至美国等国人民起来反对封建意识,反对教会权威,给处于黑暗统治中的人民以光明和希望。这次思想解放运动()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B设计出资本主义的社会蓝图C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D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B“富有理性的观念”“反对封建意识”等信息表明题干描述的是启蒙运动,它提出了很多先进的理论,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故选B项;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是指文艺复兴,排除A项;反对罗马教皇

13、兜售赎罪券的是宗教改革,排除C项;有力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是进化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14、。”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材料二1517年,路德(14831546)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

15、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16分)解析:第(1)问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一中“心外无理”“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概括。路德的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相同社会背景”可以从社会矛盾的激化、新的阶层的形成、社会转型对新思想的需求等方面分析。“共同的历史意义”可从对当时和对后世两方面分析。答案:(1)王阳明: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回答3点即可)路德: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2)背景: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商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兴起和新的市民阶层的形成;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理论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