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3431678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全盘西化B中西合璧C官方主导 D新旧杂陈D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项;河南较为保守,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故排除B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故排除C项。2(2019茂名二模)1860

2、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两项。3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

3、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A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B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D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B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项正确。4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发的劝戒缠足示谕指出,缠足是“关系国家、关系众人的弊病”,他认为反缠足“全是当绅士的责任,要望明白人先做与他们看样子”。据此可知当时()A官方将反缠足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B反缠足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C地方绅士

4、主导了四川的反缠足运动D反缠足宣传注重激发家国责任意识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官在向百姓进行反缠足宣传时,将其与个人、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还倡导由“绅士”起带头作用,这说明反缠足宣传注重激发家国责任意识,故选D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从材料中看不出社会各界的反响,故排除B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地方绅士主导了四川的反缠足运动,故排除C项。51911年,清朝官吏大肆搜捕中国同盟会成员,“搜查之最注意者,一为无发辫之人,凡城门之出入,旅馆之住宿,对于无发辫者必极力盘查,一再诘问”。这从侧面说明当时()A剪辫成为反清革命的重要标志B同盟会将习俗革命视为主要任务C清政府严禁中国社会习俗西

5、化D中国同盟会对清政府统治造成威胁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为反清革命政党,其成员基本都剪了发辫,材料中“无发辫者”成为清朝官吏搜捕革命党时特别注意的对象,这说明当时剪辫成为反清革命的标志,故选A项;同盟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政治革命,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清政府严禁中国社会习俗西化,故排除C项;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剪辫与反清革命的关系,故排除。6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中流行的婚服。这反映了()A青年追求西式婚礼B婚礼摒弃了繁琐的仪式C改良旗袍日趋流行D婚姻自由成为社会时尚A根据材料可知,图片中新人的着装为西式婚服,可见当时青年追求西式婚礼,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婚礼仪式

6、是否繁琐,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婚服不属于改良旗袍,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看不出婚姻是否自由,故排除D项。7下面为民国时期个别城市的离婚案件中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占比情况。据此可以说明()A女性传统婚姻观念得到一定改变B北方婚姻自由度高于南方C男女平等已经在婚姻关系上实现D大城市的家庭观念较淡薄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某些城市的离婚案件中女性主动要求离婚的占比较高,这说明当时女性不再完全固守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姻思想,即女性传统的婚姻观念得到一定改变,故选A项;材料中只列举了四个城市的情况,B项以偏概全,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女性主动要求离婚与家庭观念是否淡薄没

7、有必然的联系,故排除D项。8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此项路工实关大局。”据此可知()A京张铁路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B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C京张铁路的修筑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D京张铁路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D由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可知,张家口的地位十分重要,京张铁路的修筑不仅有利于经济的交流,还有利于巩固边防,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的结论,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对中国铁路建设带来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

8、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C项。91905年29月,申报中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分别为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申报则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庆祝民国成立的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申报介入中国政治革命B媒体报道追求实事求是C申报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D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D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反对清政府,申报以“乱首”“华兴会匪”“余党”进行报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申报又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说明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申报对民主革命立场的转变,没有体现其介入中国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申

9、报1905年报道的内容不符,故排除。1019世纪90年代,梁启超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些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征服了万千读者,时人将这种写法称为“时务体”和“新民体”。这反映了()A文体变革使报刊的读者群体发生根本转变B报刊成为维新变法时期“文学革命”的中心C报刊的推广使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各阶层D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D梁启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时政评论,这些时政评论采用新的文体,受到读者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分子以近代报刊为平台创新论政方式,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读者群体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没有进行“文学革命”,故排除B

10、项;白话文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故排除C项。11下列选项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时间报业概况1839年林则徐将外国人刊印的“新闻纸”作为“采访夷情”的来源1873年洋务派编成西国近事报,起初仅供少数官绅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维新报刊成为许多朝廷官员的必读刊物,这些报刊中的文章均主张开议会,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兴起,这些报刊多宣传建立共和政体A.鸦片战争前国人已经自办近代报刊B报刊引发了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运动C时政新闻类报刊成为近代报刊的主体D报刊发展顺应了中国社会演进的趋势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国人创办的报刊在不同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11、成为中国人了解外国情况、宣传新思想、推动民主革命的舆论阵地,这说明报刊的发展顺应了中国社会演进的趋势,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是由报刊引发的,且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时政新闻类报刊成为近代报刊的主体,故排除C项。 12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该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B题干未涉及沦陷区,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电影人将制作对

12、象由都会市民到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即已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电影制作对象,而非制作内容,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充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

13、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

14、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期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

15、丝边眼镜”“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第(3)问,从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