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14130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

2、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

3、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

4、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在人间

5、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B.

6、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

7、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

8、:“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9、。“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显祖居谅暗,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

10、/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B

11、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

12、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分) 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

13、,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分) 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临 江 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8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9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 , ”两句也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苦寒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画家娄师白张亚杰娄师白先生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时便投其门下,随师学艺达25年之久。先生原名娄少怀,后由齐白石改为娄师白,意即师从白石之意。先生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也偶作人物。他牢记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诲,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精品佳作。先生擅画小鸭子。文化大革命时,他被下放到北京南口的团河农场养鸭子,为了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