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31362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职工子弟第五中学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铁五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考试范围:必修3第四单元,必修4第1-4课;考试时间:2016年11月3日9:50-11:2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中宣部宣教局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专门创作推出“梦娃”系列公益广告。“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以天津泥人张作品“梦娃”形象为依托,从“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七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解读,采用童瑶形式演唱,朗朗上口,受到观众的喜爱。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公

2、益广告是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文化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A.B.C.D. 2.近年来,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大媒体,专门开辟出“点赞中国”“德耀中华”“志愿服务进行时”“对话核心价值观”等栏目,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点赞凡人善举,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推介经验。这些栏目的开辟有利于() 传递真善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奏响主旋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B.C.D. 3.入选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亦有“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3、”的飘逸,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重温经典,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透过诗词之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意味着() “豪迈”与“飘逸”总是无法包容 “陌生”中往往隐含着“熟悉”的韵律 “经典”与“流行”两者同出一辙 “古典”之美在“现代”文化中流淌着。 A.B.C.D. 4.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需要() 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多元化,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捍卫

4、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A.B.C.D. 5.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强调: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认识,可以决定事物的价值和性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可以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A.B.C.D.

5、6.2015年国庆档期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七天拿下超过18.5亿票房,与上一年相比打滚攀升。小成本喜剧夏洛特烦恼深受观众喜爱,占据了总票房收入的30%这说明() 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口味。 A.B.C.D. 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创造力,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继承对待祖

6、国传统文化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凝魂聚气的指导地位。 A.B.C.D. 8.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 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开拓文化产业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A.B.C.D. 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阳光、辛勤、感恩来表达深圳人民为树立美好的价值指引、凝聚不竭的前行动力”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事例通过提升全民基本素养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主题 事例反映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符合主题 事例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主题 事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来推动文化创新,符合主题。 A.B.C.D.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建设优秀网络文化有利于()传播社会文明,提供精神

8、力量 引领社会风尚,左右社会发展融入多元文化,增强多元意识 形成正确导向,营造良好氛围A.B.C.D. 11. 2016年8月22日,浙江大学501位服务G20峰会的志愿者们佩戴上了“小青荷”(峰会志愿者)的统一装备,出发奔赴各自的岗位开始工作。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材料表明()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志愿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良好风尚 志愿者行动丰富了精神文明活动的形式A.B.C.D. 12.学业水平考试在即,小明为了考个好分数,到寺庙烧香拜佛。从哲学上说,这种

9、思想和行为是() A.形而上学的B.辩证法的C.唯心主义的D.唯物主义的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D.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问题 14.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由此可见,哲学() A.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B.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能指导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15.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这就是说() 哲学是高度概括的科学 哲学是具体科

10、学研究的基础 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A.B.C.D. 1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他们的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1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8.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

11、,“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19. 2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下列观点与之相对立的是A.物是观念的集合B.吾心便是宇宙C.天地为万物之本D.存在就是被感知 20. 5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世

12、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B.C.D. 21. 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 22. 1.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B.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C.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2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社会历史性D.实践 24.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B.C.D.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25.材料: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 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 “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 (1) 你认为,许衡心中的“主”是指什么? (3分)(2) 请分析“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给我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启示。(9分)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