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

上传人:tang****xu7 文档编号:134313025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转换简介:约束性制度安排对企业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策略行为和互动模式产生影响,进而形成迥异的市场发展结果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真正根源,就在于政府约束制度对市场约束制度的替代为了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约束制度向市场约束制度转换,以修正企业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形成良性的市场互动机制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的制度约束特征非常明显,无论是最初的迅猛发展,还是急转直下的快速萎缩,直至最近出现的可喜抬升势头,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也正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强势干预,才造成了企业债券市场自身的约束性制度无法形成

2、,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和互动模式表现出极大扭曲深入研究企业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策略行为选择,是我们认识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对市场构成不同影响的关键本文正是试图在博弈论分析框架下,探讨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如何影响企业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的,并基于分析得出结论:只有从约束制度上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政府约束制度向市场约束制度转换,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债券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模式,从而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导论 本文的约束性制度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即制度是与具体行为集密切相关的规范体系本文所谓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是在制度抽象内涵基础上的具体化,

3、是为了研究特定问题而做的有目的性的概念框定所谓约束性制度,是指针对特定的目标和约束对象,由一系列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参与人及其实施机制所构成的制度均衡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约束性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约束目标和约束对象(即被约束的客体)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组织或个人(即实施约束的主体)以及制度实施机制不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会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引起市场运行效率的差异就企业债券市场来说,约束性制度安排是为了保证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从而对企业的发债行为实施必要的制度约束,以减少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约束性制度安排

4、最重要的实施机制,就是能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很好的鉴别,从而保证市场债务契约的有效执行,既要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同时又不能因噎废食把信用良好的企业拒之于市场之外,阻碍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发展 本文依据约束性制度安排的规则(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博弈参与人及其策略行为选择的不同,进而形成的不同制度实施机制,将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性制度分为两类,即政府约束制度和市场约束制度至于是否存在其他可行的约束性制度安排,本文不做深入探讨同时,本文的研究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前提:(1)假设对债权人保护的法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发债主体的债务责任存在法律的硬约束,即如果出现逾期不能偿债付息,发债企业将面临法定的破产清算

5、;(2)假设两种约束制度具有相同的目标,即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这一假设是为了消除政府多元目标对模型研究的可能影响 二企业债券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 企业债券市场的政府约束制度分析的前提是,假设政府具有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 题的动机,以实现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充分有效为实现此目标,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运用政府管理手段对发债企业的发债资格债券发行价格以及发行数量实施严格限制,从而对可能的高违约风险企业构成市场进入限制,以保护投资者的投资利益由此,政府的行政法规,以及由政府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

6、参与主体构成的动态博弈过程,就形成了政府约束制度的实施机制市场参与主体依据各自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优的策略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化收益 自1987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发布实施以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一直是典型的政府约束性制度安排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施严格的政府审批制和年度发行额度计划同时,对发债主体的资格进行严格限定,非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几乎没有资格发行企业债券,并且从1994年开始,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受到限制在这些限制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价格和数量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债券的发行价格不得高于相同期限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40%,企业一次性发行的债券数量必须

7、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并指定用途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行政性规则约束,对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最优策略行为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按照一般的财务理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决定性因素是融资成本,企业根据不同的融资成本对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进行排序,进而选择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理论和经验研究都已证明,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债券的融资成本低于股票融资成本因此,在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债券的年融资规模通常是股票市场融资规模的3-10倍但是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施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发债的非财务成本,比如时间成本和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产生的风险成本虽然政府对债券发行价

8、格的管制,降低了企业债券融资的财务成本,但由于非财务成本的大幅增加,使企业债券融资的财务成本与非财务成本之和大大高于股票融资的成本这就使得大部分企业尽管对债券融资有内在的强烈需求,但是在过高的融资成本面前不得不退缩去寻求新的融资途径 政府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对发债申请企业实行严格的筛选,而其筛选的标准却是选择那些国有独资或具有市场垄断背景的特殊企业,从而实现了政府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目标,即降低了债券市场的违约风险,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却是以牺牲资本的运用效率为代价的企业债券市场的价格管制,使这些特殊企业获得了相当廉价的资本,从而造成对资本的过度需求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具有“

9、准政府”的信用背景,因此其自身并不存在硬性的信用约束压力它们相信,即使出现企业信用危机,国家也会承担最后的还债责任这两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资本的低效率运用,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投资者来说,由于政府对企业的发债资格实施严格的审批,而且被获准发债的企业事实上也都具有“准政府”的特殊性质,这也就向投资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投资于这些企业债券是没有违约风险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政府对企业发债资格的审批,其实是承担了对债券的隐性担保责任,企业如果出现违约行为,投资者必然认为是政府的审批环节出现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承担还债义务在实践当中,政府也确实没有让投资者失望过,许多发债企业无法到期归还的债息

10、,最后都由政府承担了下来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本该由投资者承担的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的责任却被审批制下的政府取代了,这直接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息需求不足,信息搜集分析和鉴别能力低下,对证券市场缺乏风险意识由此,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畸形依赖的恶性循环,投资者越是不成熟,政府迫于追求社会稳定的压力就越是要出面保护,政府越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投资者,投资者就越是成熟不起来投资者群体的不成熟必然导致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当前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后果 由于发债企业和投资者在政府约束制度下的行为扭曲,直接导致对信用评级信息的市场需求不足,严重限制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健康发

11、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有持久广泛的需求者作为支撑,而信用评级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其真正的需求者是投资者,而不是发债企业如果一个行业不服务于它的真正需求群体,那么它的发展结果可想而知而在政府约束制度下的企业债券市场,作为信用信息产品供给者的信用评级机构只能服务于发债企业,而不可能以它的真正需求群体即投资者为服务对象因为,通过行政审批的发债企业,获取信用评级机构的债券信用评级仅仅是为了履行债券发行的法律程序而已,这样的信用评级信息对投资者到底有多大价值也可想而知 事实上,投资者也不会根据信用评级信息去判断某一企业债券的潜在市场风险更何况,政府还对债券的发行价格实施管制,信用评级信息不可能从

12、根本上影响企业债券的定价这样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本应服务于投资者的信用评级机构却转变为以服务于发债企业为导向,从而造成本应作为第三方监督者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却完全成为发债企业的附庸,其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约束职能根本无法得到发挥政府约束制度扭曲了整个信用评级行业的运行机制,使信用评级机构不可能在债券市场中内生地成长起来,从而导致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企业债券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 在企业债券市场的市场约束制度分析中,本文假设市场机制内生地存在与政府约束制度相同的目标,即最大化地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以保证企业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效之所以作如此假设,是

13、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的前提,如果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将会导致企业债券市场的萎缩乃至最终消失,而这一结果就使研究失去了意义但是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各参与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政府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约束主体而存在,而只是作为保证契约执行的仲裁者在此种情况下,对发债主体的行为约束就不是由单一的市场主体来完成,而是由发债企业投资者和信用评级机构三者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来实现市场约束制度本身所构成的激励与约束环境,将使博弈参与人选择不同于政府约束制度下的最优策略行为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对发债企业的资格审批将不复存在,而这一企业筛选过程将由市场各参与主体的

14、互动机制来完成企业能否进入债券市场,能不能按照既定价格顺利地发行债券,完全是由投资者根据所披露的信息判断之后的购买行为决定市场化的筛选机制对试图发行债券的企业不会构成不合理的人为歧视,而是以企业所能提供的市场收益和风险为标准,所有的企业都处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在这种筛选机制下,进入债券市场的企业,由于没有了“准政府”性质的信用担保,也就必然面临更多的信用约束因为低效率的资本运行只会增加其破产清算的风险,硬预算约束机制可以有效激励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这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 市场约束制度不仅可以促进企业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证券市场融资结构因为,在市场约束制度下,债券的发

15、行价格是由市场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决定的,因此,企业只是根据不同融资方式的财务成本差异来选择债券融资还是股票融资,或者是其他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就是说,企业所面对的融资成本一般都是显性的,很少存在由于不确定性的人为因素所引起的隐含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融资市场都不可能过度膨胀,金融市场内在的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抑制单一市场泡沫的产生证券市场的融资结构由市场自身的规律决定,而不是由某种人为的主观意志决定,这样的市场结果必然是遵循效率原则的 在市场约束制度下,企业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必须自己承担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责任,从而有利于促进成熟投资者和成熟证券市场的形成分析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一点是,

16、任何债券市场都必然存在投资风险,并不是没有违约存在的企业债券市场才是健康的市场,重要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主体是谁在政府约束制度下,政府实质上承担了最终的市场风险,因此,投资者只能获得低风险收益而在市场约束制度下,政府不再承担市场的筛选责任,债券价格也由市场来决定,这时的投资者就必须自己承担债券投资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也可以获得与风险相对应的收益在此种情况下,投资者在进行企业债券投资时,就必然时刻关注企业的动态信用评级信息,搜集分析并鉴别不断变化的有关企业的各种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这样一个理性的投资决策过程,不仅可以让投资者深刻认识债券市场的风险属性,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而且还可以不断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