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31293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资料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 区域(空间)规划是对由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主要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经验为我国开展区域规划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切实加强区域规划的调控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和开发秩序 2.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围,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 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的衔接配合 4.设立专门的区域规划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是

2、: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围和界线。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二、区域的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第二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

3、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调查基础数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评价及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

4、方向及策略分析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发展方向策略)三、区域分析方法 数学的模拟法、地理学的比较法、经济学的分析法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

5、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2.分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3.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

6、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7、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涵:时空涵、社会经济涵、可持续涵:以供定需、需求量零增长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二)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1.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2.自然资源的代分配代际公平的三级涵:规则公正、分配公正(消费、投资)、代际补偿代公平的大类:国际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国资源分配的公正

8、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P34)(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建设(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与区域生态环境有关的因子主要有:地质、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植被、水土流失等 以及部分人类活动和经济因素(污染物排放、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人均国生产总值等) (二)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平正义观、外部性经济理论和生态伦理,并体现了

9、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协调政府补偿机制和市场补偿机制的功能,完善环境立法是构建与完善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重要路径。1.补偿主体:政府补偿、市场补偿、社会补偿2.补偿标准:“庇古税”理论3.补偿方式:(1)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2)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资源导向/定位(3)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地域分工(4)区域利益2.区域

10、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产业结构: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三大产业布局: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P70-71,五大影响):市场导向、市场规模、市场地域围、市场环境、市场意识(四)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包括狭义基础设施、社会设施(文教体卫)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一)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横剖面方法(P75)(二)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容:区域历史沿革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

11、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作为消费者: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

12、域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1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这些指数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影响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战争、饥荒、瘟疫等年龄构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人口本身再

13、生产的影响:瑞典人口学家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表21)。按年龄构成和中位年龄所做的类似划分(表22)。这两种都反映了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再生产的关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劳动适龄人口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关系上。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人口对社会环境有不同的影响和要求,当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动以后,有关的一切社会职能均要随之有相应的变化。经济文化建设如不考虑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带来影响,就难以同未来的社会需求相适应,从而陷于被动的地位。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

14、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4民族构成: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发展的自然基础,指人的体质和智力;文化技术素质是指人口受文化科技教育与训练的程度;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四)劳动力供应分析:1.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2. 劳动力资源质量;3.

15、 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4. 教育成本与收益(五)人口分布分析: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三、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在能力。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进步及其类型1. 技术进步: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硬技术)。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软技术)。(P110-111)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2. 技术进步的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