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3431233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第十六讲:国际金融中心(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o 1 第十五讲 国际金融中心 No 2 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在19世纪 由于欧洲及北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对金融服务的跨国需求开始大大增加 国际性的融资 保险 外汇交易活动规模在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 柏林及美国一些城市日趋扩大 尤其集中于占地2 6平方公里的伦敦城 由此即形成最早与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 No 3 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从20世纪开始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 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渗透 国际金融活动也在世界一些主要地区相对集中 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 1945年以前 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已达数

2、10个 二次大战结束后充当过国际金融中心 包括地区性 的城市有 纽约 伦敦 法兰克福 巴黎 卢森堡 苏黎世 阿姆斯特丹 米兰 东京 香港 新加坡 悉尼 巴林 巴哈马 开曼群岛 巴拿马等等 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在70年代后开始建立或重新发展起来的 No 4 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20世纪70年代之前 只有少数国家如美国 瑞士 对外放开其金融市场 欧洲许多国家金融对外开放度并不大 虽然欧洲一些金融城市如伦敦正在慢慢复苏其国际金融运作 但总体上跨国融资活动规模增加有限 国际金融中心此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No 5 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70年代以后 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帐户和

3、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 跨国投 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一时期 除了原有的 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 如伦敦 纽约 巴黎 苏黎世 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 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国际金融中心 如新加坡 巴林 巴哈马 开曼群岛等 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 东京 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崛起 因此 到20世纪80年代 国际上已开始形成多元化 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 No 6 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 进入90年代 一些亚洲国家城市如曼谷 马尼拉 吉隆坡等也开始致力于成为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 在主要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过程中 一国经济实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次大战后 美国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

4、迫使 伦敦让出第一金融中心的地位 日本经济二 三十年的持续增长使东京迅速超越其它国际金融中心 在80年代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 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和经济的持续衰退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开始衰落 而纽约则以美国新经济为基础 牢牢地占据着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龙头老大 的地位 No 7 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和指标体系 国际金融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 它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和系列指标体系的考核 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能力 但并不妨碍某些地区对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追求 No 8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

5、展 国际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 首先在某一城市或地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然后逐步成长为全国性的金融市场 随着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那些能够为各种金融业务活动提供最大便利的国内金融市场就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 像纽约 伦敦等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另一种方式是某一国家或地区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 实行优惠政策 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和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 如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恰当的例子 No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纽约 苏黎世的崛起与伦敦并列

6、成为世界三大国际金融市场 由于战后英国经济的衰退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金供应者 美元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和重要的国际结算货币 国际资本的糯 统锎氪多集中在纽约 使其成为西方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苏黎世的自由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也非常活跃 以至成为当时世界三大国际金融市场之一 第二阶段 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扩展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No 10 60年代以后 美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巨额逆差 美元信用动摇 结果欧洲美元 亚洲美元市场相继出现 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其中伦敦成为规模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 并实现了信贷交易的国际化 为金融中心国际化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 此后 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扩散到巴黎 法兰克福

7、 布鲁塞尔 东京 米兰 卢森堡 新加坡 香港 第三阶段 发展中国家金融中心建立 并且向国际金融市场方向发展 拉丁美洲 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逐步兴起 拥有丰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No 11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1 健全的金融体制和健全的金融市场 所谓健全的金融体制指 一 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即根据国际规则 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 参考本地 本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和实施体现国际化 公正化的金融法律 法规 制度 并使之与发达的金融中心接轨 No 12 二 建立系统 严明 高效并符合国

8、际惯例的金融及经济监督机制 金融中心即使有了健全的金融法令 也会因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合而漏洞百出 甚至衰败失落 东京金融中心虽然80年代发展势头非常凶猛 一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 但是 由于其监督机制不完善 90年代初期以来 金融丑闻屡屡曝光 从而严重损坏了其世界顶尖金融中心的形象 迫使资金大量外流 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3 三 形成灵活 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 对于形成什么样的货币调控体系 各国货币当局看法不一 但总的看来 成功的做法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依据政府的行政目标建立相应的货币调控体系 东亚各国金融当局货币调控体系过于硬化 关键时期效

9、率不显 而欧美国家货币当局货币调控体系较为通灵 四 建立能够充分 合理 公平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4 2 币值稳定 金融中心作为区域乃至世界的资金集散地 虽然外部流入和向外流出的资金所占比重很大 但是本国资金要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主要有三条原因 第一 树立良好的金融信誉 第二 资金运筹需要 第三 应付风险必需 而本国资金实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资金总量 二是汇率的变化 金融中心要扮演规模巨大的国际流动资金的中介角色 各种外币经常大量汇集或者流出金融中心 并且必然与本币发生联系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5 本币的币值不稳定会带来几种不良的后

10、果 一 被国际投机商利用 损失大量汇差 东亚金融危机深刻说明这一点 二 降低国际信誉 迫使较多的资金逃离本地 自1997年以来 曾经一向被人们看好的日元汇率不断下滑 日元汇率的不稳定导致东京外汇市场资金大量外流 到1998年6月底 日本已将2650多亿美元资金用于购置美国国债 进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 如果加上其他外流资金 东京可以称之为当今世界逃离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市场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6 3 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规模由两个方面所构成 其一为资金来源规模 其二为资金使用规模 相比之下 前者更为重要 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规模决定因素大体上有两种 一是本国的总储蓄规模 一是

11、吸收外国资金的能力 它不仅取决于本市场运作资金规模大小 而且取决于政府的相关金融政策如何 如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无准备金政策 香港的 不对利息征税 政策 较大程度动员了海外资金进入本地金融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宽松的金融政策均是有条件的 均需符合本金融市场及本国经济实力允许的范畴 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势必挫伤国内金融机构发展活力 甚至会给国际投机资本搞垮本国金融体系创造条件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7 4 经济稳定增长 文化和地理条件适宜 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指本地区 而且指整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甚至指周边国家 即该金融中心所辐射的广泛的经济区域 也相应的达到较高的 较长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12、 这是因为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结合性资本 金融资本的运营如同经济的血液循环 没有产业和整个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作基础 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不可能有发展前景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8 一般说来 文化因素包括域内人口受教育的程度 道德修养程度 宗教信仰 行为习惯 人才结构 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所占比重等 这些方面的水平越高 与海外文化的融合性越强 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范畴越大 综上所述 建立金融中心并非易事 需要具备比较完善的经济 政治 文化 信息 人才等条件 事实上 除上述条件以外 还应当包括 政治局势稳定 交通便利 良好的通讯设施 经济交流的核心场所 高层次金融人才 便于沟通的语言 货币当局具

13、有干预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等 建立国际金融市场 既需要自身具备条件 也需要国际环境的配合 建立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No 19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近些年来 国际金融事业蓬勃发展 由此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进步 逐渐高级化 自1997年开始的东亚金融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 东方国家以往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更应改造 今天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应为 No 20 1 金融规模 效率 安全指标 评价金融中心最主要的是看当地的金融情况如何 80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 变化剧烈 为此 能否维持一定的交易规模达到较高的效率 保证交易的安全 就成了评价金融中心的根本性指标 评价金

14、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1 金融规模 它可以分解为许多具体指标 但其中最重要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额 参考指标为金融中心所在国家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负债额 一般的情况下 这两项指标的数额越大 证明该金融中心的实力越强 然而 不可忽视的是 这两项指标有形式和实质之分 形式系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所记载数额 实质系指金额机构实际可以运转的数额 这是因为 有些资产负债仅仅存于资产负债表上 如不能返还资产 不仅不是金融机构的有利条件 相反却是其包袱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2 金融规模还应包括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额及其比率和金融业国民总产值及其占GDP的比率 金融机构自有资本额及其比率涉及其经营能力和抗

15、风险能力 在金融风险较多的当今世界 这两项指标变得越来越重要 金融业国民总产值及其占国民总产值的比率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金融业发达程度 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业的国民总产值就应达到较大的规模 占有较大的比重 否则 难以驾御国内经济形势 更难于大量吸收海内外资金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3 金融规模按以往的经验做法 还将金融机构数量及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纳入其中 通常的情况下 金融机构和其从业人员的数量越多 金融实力越强 但这是建立在单个金融机构实力较大 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工作效率较高的条件之上的 许多发展中国家中小银行数量众多 从业人员队伍庞大 但效率不高 因此 使用这两项指标时必须慎

16、重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4 金融效率 它是决定金融中心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金融效率涉及的指标很多 诸如 金融业自有资产收益率 金融总资产收益率 金融业人均资产 负债 收益额 金融资产周转率等 这些指标直接反映金融机构及金融产业的效率 决定其发展前途 在以往的金融实践中 金融中心是否有活力 金融机构能否倒闭 金融危机会不会出现 均与金融效率指标密切相关 对于金融中心的评价 无论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 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指标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5 金融效率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息息相关 为此 在考察这一方面指标时 还必须分析 GDP增长率 人均GDP增长率 投资增长率及投资比率 消费增长率 通货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出口增长率 出口比率 经常收支及贸易收支顺差和逆差规模和比率 外汇储备额 长期外债额和比率 短期外债和比率等 这些指标 基本上反映了该国 该地区经济发展绩效 如果经济发展绩效不佳 金融中心就难以建立 即便建立了也支撑不下去 评价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 No 26 金融效率所涉及的国民经济绩效指标之间 相互连带 考察时应进行综合分析 最好的办法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