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3431208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关系复习资料全(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1、重点掌握劳动关系的含义及其实质;2、掌握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的根源;3、理解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4、了解劳动关系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 劳动关系1 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2 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二 相关概念1劳资关系;2劳工关系;3劳使关系;4雇佣关系;5员工关系;6产业关系三 劳动关系层级结构(一)个别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从属性 表现:(1)人格上的从属性 (2)

2、经济上的从属性3 地位: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从属性的成因 (二)集体劳动关系1 含义: 2 特性:(1)工会代表(2)独立自主性(3)权利对等 3 地位:核心 (三)社会劳动关系1 含义:2 特征:政府作为一个直接主体介入其中 关注:劳工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问题3 地位:总体、宏观 各层级的特征和地位四 劳动关系的特征1 个别性与集体性2 兼有从属性和平等性3 兼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实质:合作与冲突一 合作指管理方与雇员要共同生产产品或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二 合作的根源1 被迫:工作是谋生的手段2 获得满足:(1)满足于现状(2)工作本身的

3、积极性(3)管理方也努力使雇员获得满足三 冲突:1 利益;2 目标;3 期望 四 冲突的根源 (一)根本根源1 异化的合法化:并非为自己工作2 客观的利益差异:利润最大化工资福利最大化3 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二)背景根源1 社会不平等 ;2 劳动力市场状况;3 工作场所的不平等4 工作本身:高度分工和人性的异化五 合作与冲突(一)劳资目标的合作与冲突(二)冲突的表现形式:明显或潜在的冲突1 罢工:2 “不服从”行为:工作松懈、低效率工作、怠工、辞职六 合作与冲突的影响因素1 文化因素:人和氛围2 “客观”的工作环境3 管理政策和实践4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试比较劳资合作与冲突的根源与影响因素的

4、关系七 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1 经济环境;2 技术环境;3 政策环境;4 法律和制度环境;5 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五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劳动关系,应将其放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第三节 劳动关系学及其研究方法一 劳动关系学的形成1 标志:1958年、邓洛普的产业关系系统2 劳动关系系统:(1)环境;(2)主体;(3)意识形态;(4)规则网络二 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特点1是一门交叉学科:以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科: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管理2 是一门独立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畴概念、容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 研究方法 1 理论方法:(1)一元论;

5、(2)多元论; (3)马克思主义的方法2 学术方法:(1)制度分析;(2)系统分析;(3)行为分析;(4)历史分析3 技术方法:(1)演绎 ; (2)归纳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学派 1 描述劳动关系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2 掌握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的容3 理解新保守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和激进派的观点不同学派的区别:1、对劳资双方目标和利益差异的重要程度;2、差异带来问题的解决方案;3、劳资双方力量分布;4、冲突的程度;5、工会的作用;6、当前体系的改进一 新保守派美国1 也称新自由派,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2 主要关注经济效率最大化、迷信市场力量3 劳资双方利益和目标不同4 劳资双方力量均衡

6、5 工会的作用不大,集体谈判具有负面作用6 理想的劳动法应禁止或削弱工人团结权二 管理主义学派日本1 由组织行为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成2 关注员工动机及其忠诚度,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管理政策和实践3 雇员与企业利益基本是一致的,4 冲突的原因在于“从属性”认知,可以采取“高认同感的”管理策略避免5 对工会的态度是模糊的:尊重已建、避免再建6 主采用新的、更加弹性化的工作组织形式,强调员工和管理方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三 正统多元论学派德国1 由制度经济学家和劳动关系学者组成2 关注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研究劳动法律、工会和集体谈判制度3 雇员与管理方在效率、公平方面是冲突的,但限于收入和工作保障等具体问

7、题,可通过共同的根本利益加以解决4 劳方处于不利地位,工会和集体谈判有助于弥补不平衡,且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提高生产率5 通过劳动法和集体谈判确保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发展是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关系的途径四 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瑞典1 关注如何减少和消灭工人受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待遇2 劳动关系是不均衡的关系,管理方居于主导地位3 现行的劳动法和就业法不能为工人提供足够的保护,必须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4 “结构不公平”理论 5 当前劳动关系体系下周边部门工会无效6 支持强有力的劳动法和各种形式的工人代表制度,反对市场化,主强势工会,认为其应更加关心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事物五 激进派蒙作根体系1 由西方马克

8、思主义者组成2 更关注冲突及冲突过程的控制3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4 “和谐的劳动关系”只是一种假象5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工会的作用是有限的6 开展广泛的与资本“斗争”的运动,挑战资本的主导权第三章 劳动关系模式 1、了解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2、掌握美、德、日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3、理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及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 一 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 (一)基本理念及导向1 经济理念: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2 政治理念:自由放任主义法团主义3 劳资关系理论:一元论多元论(二)法律约束程度与方式(三)劳资政之间的关系等二 多元放任模式美国模式1 基本理念:自由

9、经济、放任、多元2 主要原则:劳资合作 3 力量格局:工会组织率低、政府干预有限 4 评价:劳资矛盾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呈现表面的平静三 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模式1 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排除国家干预2 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3 集体协议是独立的法律渊源,是劳动关系规的基础(二)劳资制衡模式德国模式1 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2 公认准则: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3 基本格局:双方自治(组织、集体谈判、共同经营)、宏观调控、4 特点:强势的劳动法律、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个人参与制度、劳资之间的社会契约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模式面临挑战四 统合模式(一)社会统合模式

10、瑞典模式1 劳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2 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3 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4 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产业(二)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模式 1 基本理念:自由竞争与家族传统的结合、一元论2 主要原则:市场是劳动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 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制4 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该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三)国家统合模式1 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手段,对集体劳动关系予以压缩2 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3 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

11、位主义,缺乏劳动者与工会的参与4 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配合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缺少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五 斗争模式1 劳资关系是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斗争模式解决劳动问题2 成为历史六 模式比较之意义与结论1 模式的形有复杂的背景,是适应特定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各有优劣2 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可能会倾向于不同的模式,或有所侧重3 我们应综合、全面地观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诸多因素,探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1、掌握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一般规律;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涵及其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3、熟悉国际劳工标准及其推行方式第一

12、节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一 历史阶段 技术革命1 早期工业化时代:18C中叶19C中叶2 管理时代:19C中叶20C初3 冲突制度化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4 成熟阶段:二战后20C80D5 新阶段:20C80D至今二 各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三 劳动关系发展的规律1 劳动关系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背景因素通过间接影响同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2 从总体上讲,劳动关系是从对立到对话、从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方向逐渐推进的。四 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 类型的单一性;2 容的国家计划性;3 运行规则的

13、行政性;4 主体利益的一体性(二)转型中劳动关系的特征1 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2 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系仍然并存;3 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机制并存;4 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规尚不健全;5 劳动争议大幅上升,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三)我国劳动关系发展趋势1 主体利益明晰化;2 形成的合同化;3 运行的市场化;4 规的法制化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劳工标准一 经济全球化的涵1 IMF世界经济展望: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2 资本国际化是其动力源3 跨国公司是其

14、主要载体和推动者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规则对全球的征服与统一二 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关系格局的影响1 打破了劳资关系的均衡态势,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日益明显2 工会组织及集体谈判受到挑战3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失去了公正的立场三 国际劳工标准的含义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标准,立法层面有:1 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立法2 非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工立法(1)联合国(2)WTO(智慧:理念)1 只有以社会正义为基础,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2 任何地方的贫困对一切地方的繁荣构成威胁3 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四 国际劳工标准的推行 ILO立法; WTO“社会条款”;SA8000标准; TC的生产守则五 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工标准(一)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1 1919年和平大会上成立2 代表: 政府、雇主和工人的三方代表3 宗旨和职责:旨在促进社会公正和国际公认的人权和劳工权益(二)ILO的组织机构1 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日瓦,每年6月召开一次 政府、雇主、工人代表分别 2名、1名、1名2 理事会:执行机构(每年召开三次会议) 三方机制:由政府、雇主和劳工理事各28、14、14名,其中10名政府理事由主要工业国担任,其他每三年平衡选举3 国际劳工局:常设机构(国际劳工局长领导、受理事会监督)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