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429929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哲(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物主义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曾经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内容构成的一块整钢 历史唯物主义总论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一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 2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的具体表现 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概括了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两大类基本现象 3 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解决 规定和制约着一切其他历史问题解决的方向和道路 二 唯心史观长期存在

2、并且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1 近代以前 没有真正的唯物史观神化的历史观精神化的历史观自然化的历史观 2 唯心史观的两大根本缺陷 1 其一是只注意考察了历史发展的主观动机和个人意志的作用 而忽视了隐藏在这种主观动机和个人意志背后的经济因素和物质力量的决定性 2 其二是他们都没有正确地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由此决定了近代以前的历史观 没有从具体历史科学中独立出来 3 唯心史观长期存在并且占统治根源的原因 1 社会历史根源在于近代以前 生产规模的狭小 限制了人们的认识眼界 2 认识论根源在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 人的自觉意识参与了历史活动 但是 片面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 就

3、会导致唯心史观 3 阶级根源在于 历代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 有意掩盖社会历史的真实面目 三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1 唯物史观的创立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从物质利益关系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 马克思和我 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2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 唯物史观的创立 意味着科学的历史观的诞生 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2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 两大发现一起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 唯物史观的创立 为我们研究社会生活 社会历史 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四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马

4、克思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为什么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 特别是劳动实践 是人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 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 实践及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要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 就必须把社会当实践看把社会当实践看 就必须从生产方式出发分析社会从生产方式出发分析社会 就要形成社会有机体思想 3 生产方式是基石 4 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社会有机体的产生基础 生产实践马克思指出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 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的形成过程 人与人的交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 社会

5、有机体的更新机制 三种生产的统一 5 社会联系是怎么产生的 个体间的联系以工具为中介工具是身体器官的延伸 具有超个体性掌握他人工具即掌握他人能力 建立与他人的联系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实践是社会联系产生的基础 经济制度 文化制度 经济联系 上层建筑 6 社会有机体示意图 7 三种生产的统一 第二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1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 1 组成自然界的要素是物 而组成社会的主体要素是人 2 自然万物是无意识的 而人则是有自觉意识的 3 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盲目的 而历史规律则是人们自己活动的规律 2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1 人类社会是

6、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 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3 历史规律也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 割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 就会导致两种错误 1 其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2 其二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生物社会学的错误 二 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 1 劳动在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1 劳动创造了人的手和人的脑 2 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 3 劳动创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2 劳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界的中介 桥梁 它依靠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密切地将人与自然纽带在一起 三 劳动发展史 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1 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 劳

7、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 劳动方式 手段和能力的不断发展 推动了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 一个民族 一旦停止了生产劳动 连一天也不能存在下去 第三节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 地理环境1 地理环境的涵义 所谓地理环境是指 与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 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一切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土地 河流 山脉 矿藏 领空 海域 气候等 2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1 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 必要的前提 2 地理环境的优劣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 地理环境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其一是绝对资源的多少 其二是人均资源

8、的多少 其三是资源内部的结构是否合理 3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是通过生产方式实现的 2 地理环境并不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 面貌和结构 3 地理环境也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革命的直接根源 5 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 人口因素 1 人口的涵义 所谓人口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我生产的所有人们的总和 是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人的统一 2 人口的二重性 1 人口的自然属性 人是一个消费的单位 2 人口的社会属性 人是一个生产的单位 3 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1 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2

9、人口因素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 A 适当的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B 过疏或过密的人口结构 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 人口因素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 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是通过生产方式实现的 2 人口因素并不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 面貌和结构 3 人口因素也不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革命的直接根源 5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错误的 1 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2 他所得出的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与物质资料的算术级数增长不平衡的理论是错误的 3 他所提出的用战争和瘟疫等方式限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是不人道的 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 物质资料

10、生产方式的涵义 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它决定着社会从事生产的总样式 总模式 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是全部社会生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 面貌和结构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 推动着社会形态 社会历史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3 掌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原理的重要意义 1 这一原理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 这一原理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 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