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012****78 文档编号:13429880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 北师大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1 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 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一 中共七大1 召开 1945年4月 在陕西延安召开 2 内容 1 毛泽东作了 论联合政府 的政治报告 2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3 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 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3 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 日本无条件投降1 背景 1 1945年春夏 八路军 等敌后武装不断发起攻势 2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强大攻势 2 胜利 1945年8月15日 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3 意义 1 国际 中

2、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内 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三 收复台湾与南海诸岛1 收复台湾 1 时间 1945年10月25日 2 意义 宝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澎湖列岛 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2 南海诸岛 1 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 中国收复日本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 恢复行使主权 2 管理 审核修订了南海诸岛地理名称 绘制了 南海诸岛位置图 并于1948年2月正式公布 昭示世界 问题 近代史上日本发动过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结局如何 中国人民取胜的是哪一次战争 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 1 战争 中日

3、甲午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 结局 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战败 签订 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日本侵华战争 日本战败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以及牵制日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和其他抗日武装 深入敌后 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得到了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1 2 3 4 5 6 1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地点是 A 瑞金B 遵义C 延安D 会宁 答案 1 2 3 4 5 6 2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B 中共七大C 中共八大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1 2 3 4 5 6 3 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 中日甲午战争B 鸦片战争C 第二次鸦片战争D 抗日战争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4 近代史上 台湾曾经被日本割占长达 A 100年B 80年C 60年D 50年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答案 5 抗战胜利后 中国从哪一国手中收复被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 恢复行使主权 A 日本B 美国C 英国D 法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