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467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戊戌变法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4.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2)目的:救亡图存,挽救国家危亡。(3)经过: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小贴士】通过公车上书史实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

2、义精神。2.宣传维新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成立了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 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小贴士】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2)领导人: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3)内容类别颁布的新法影响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和

3、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军事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4.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变法失败。5.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探究问题一】模拟场景百日维新。安排学生预习并分小组表演历史剧戊戌变法众人(知识分子、保守官僚、农民)看变法法令的场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反映,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维新变法运动的结局。背景: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地点:在戊戌六君子即将

4、被杀的菜市口,记者进行临时采访。被采访人:监斩官刚毅(顽固派)、谭嗣同、围观农民甲。采访记录:记者:请问大人(刚毅),光绪帝颁布的法令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反对?刚毅:裁撤冗官、传播新思想、训练新式军队等。(回答一点即可)记者:请问谭壮士(谭嗣同),您为了变法而流血牺牲,您认为法令中的哪一点有利于救治人们僵化的思想?谭嗣同:开放言论、培养新人才、创办报刊等。(回答一点即可)记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为什么不逃走呢?谭嗣同: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记者:农民兄弟,你对这次变法有何见解?农民甲:我没啥看法,不太关心这个问题。(农民一脸漠然)记者总结:(提示:通过对比三个不同阶层人物

5、的反映,对这次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也可以对“变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或者是体验维新人士的爱国热情。回答一点即可)例如: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探究问题二】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赞成前一种说法的理由: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新法,戊戌变法失败了;维新变法倡导变法的理论仍然是借助儒学,说明他们的思想深处有深刻的封建烙印;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维新派反对社会革命,变法内容未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赞成后一种说法的理由: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维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这是爱国的、进步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提出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倡导西学,要求废除科举制,改革教育制度,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