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311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苏教版核舟记课题核舟记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结合文章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虚实词及语句的译法。2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学文言文尤其要诵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2学习文言文更要注重丰富的积累,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知识,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等,积累多时自有贯通处。相关链接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

2、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

3、(六)功能的实用性。知识预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矫()(mnwngyyujshrusn gunrnzhqjzhujrnxyzhun)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16

4、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奇妙精巧 2.无不顺着雕刻 3.曾经赠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5.大约黄米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起 10.用石青涂抹 11.高帽子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黑 23.竟然满 24.长而窄)三按要求填

5、空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

6、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解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明确: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

7、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2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明确: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3思考:(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明确:紧紧围绕

8、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三学习课文,疏通文章大意。(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 ”弯曲3.通“横”4.通“拣 ”挑选)(二)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1木: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2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3奇: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4有:明有奇巧人()长约八分有奇()5为: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

9、者为东坡( 不以木为之者() 为人五;为窗八()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7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8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9其:其两膝相比者()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一:通计一舟()为念珠各一()11之: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石青糁之(工)左臂挂念珠倚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2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1木头 / 树木2叫 / 是3异/零数4动词,表示存在 / 通又5雕刻/ 是/刻制、制作/刻6表示并列 / 表示修饰 / 表示转折7大约/可

10、以8句尾语气词 / 说9代他们的,指东坡和黄鲁直的/那个/代指船底/代船10全,整个/一件11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窗户/代字迹/代竖起的左膝/代船12开头一边/直,正(三)找出下列句中类活用的字,并解释。1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活用为动词,涂)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4篛篷覆之。(篛篷:名词作状语,用篛篷)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四古今异义。尝贻余核舟一(古义:曾经今义:尝试)高可二黍许(古义:左右今义

11、:答应或表猜测)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还今义:曾经)五说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者为”,表判断)2其两膝相比者(倒装句;定语后置,调整为“其相比者两膝”,“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在)六句子的节奏。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E)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七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5苏、黄共阅一手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