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

上传人:tang****xu6 文档编号:134291748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G光学: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G 光 学 :成功实现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 投资要点 成功实现上市后第一次产业战略转型。凤凰光学是一家有四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光学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照相机、光学镜头镜片等。2003年以来,公司以“大光学”为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第一次产业战略转型,从传统照相机领域切入到光学镜片加工领域,形成1100万片/月的生产能力,排名全球第五。正在实施产业二次战略转型,老品牌焕发新青春。公司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第二次产业战略转型,形成以光学主件、光学镜头、光学镜片加工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向光学元件产业链高端渗透。实际上,我们认为现在的凤凰光学和以前的凤凰光学产业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老品

2、牌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青春。行业增长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光学镜头将成为公司业绩的新推动力。这轮行业的增长推动力源自于以摄像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的下游消费电子的强势增长的推动。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消费电子的增长将依旧比较强劲,摄像手机推动的需求增长将尤为突出,光学元件的需求增长将依旧比较高。分享产业转移之大趋势。同其它制造业一样,产能向中国转移在光学元件领域同样是一种趋势,2005年公司5449人实现销售收入53470万元,人均收入不到10万元,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我们认为无疑公司在这种产业转移中能够享有低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将使公司能够更多的分享行业的增长。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目标价

3、格8.00元,对应2007年20倍PE。预计2006年公司收入增长55,净利润增长102,2007年收入增长31,净利润增长60。2006、200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5元、0.40元。 成功完成第一次战略转型 凤凰光学是一家有四十多年发展历史的光学企业,中国民族光学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历史上国内曾经有37家光学相机企业,如今仅余凤凰光学一家,显示了凤凰光学多年来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成长的能力,正是上市后第一次产业的战略转型使公司能够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照相机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光学”发展战略,并以境片加工作为公司第一次战略转型的突破方向,目前已经形成了

4、1100万片/月的光学镜片加工能力,光学加工能力经过三、四年发展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五名。回顾一下公司自2002年以来产品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司第一次产业战略转型的脉络。2002年公司的分项收入中还没有光学加工这一项,自2003年以来,其高速增长,2004年增长了78,2005年增长了32,2006年一季度同比的增长达到了令人惊讶的191。光学加工业快速增长,并战略转型为目前公司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和管理层及时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分不开的。 二次战略转型提高公司产品附加值 我们认为公司第一次战略转型只是可以让公司生存得比较好,但作为中国民族产业的老品牌,国内光学产业

5、的第一品牌,公司目前正期待着产业层次上有更大的突破和飞跃发展。公司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第二次产业战略转型,形成以光学主件、光学镜头、光学镜片加工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向光学元件产业链高端渗透。目前公司已经形成400万/月镜头的生产能力,我们了解到公司在一季度已经实现四千多万的光学镜头销售,从业务发展目标看,公司期望今年其业务占比能够提高到40。由于2006年是公司二次产业战略转型的初期,公司采取的市场策略是低毛利率下的试销售,试销售给客户的产品基本在成本价附近,这导致了公司一季度的毛利率较低。试销售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从目前情况看,公司试销售的客户正在逐步转变为公司的正式

6、客户,并执行市场价格。所以公司一、二季度的毛利率低是暂时现象,之后公司将逐步提高毛利率,并维持在30左右。我们预计公司光学主件、光学镜头未来的收入将获得高速增长,如下: 成长的动力源自下游消费电子的强劲推动 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广阔,包括手机镜头、数码相机、投影仪、扫描仪、监控设备、车载系统等等。下游消费电子如手机镜头、数码相机、投影仪、扫描仪等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对上游镜片、镜头的需求的高速增长,并成为全球光学产业的推动力。摄像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推动了对手机镜头需求的高速增长。据GARTER数据2005年全球手机销量达到8.166亿部,2006年手机市场增长率将超过10。而摄像手机2004年占比

7、为24,2005年占比提高到了38,据估计2008年摄像手机的占比将提高到75以上。巨大的摄像手机增长空间无疑推动了对手机摄像头的需求的高速增长,在全球3G逐步推广的背景下,3G也将成为推动摄像手机普及的又一动力。 数码相机市场的增长是对光学镜片和镜头需求增长的另一动力,IDC预计2008年内全球数码相机的需求量将超过1.1亿部。 从消费电子整个行业看,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的预测,2006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工厂销售将创新高,达13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05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了美国消费电子协会最初预测的1220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1%。行业快速增长

8、为公司成长提供了市场契机 我们认为以光学镜片、镜头、主件为主的光学元件行业目前正处于景气周期,行业快速增长。由于国内股市光学元件行业上市公司很少,而全球的光学元件产业的重心在台湾,所以,国内投资者对于这轮行业景气感觉并不明显。目前光学元件领域台湾的大立光学、今国光学、亚洲光学是排名前列的厂商,其股价表现较为活跃,尤其是大立光学,其股价表现远远超过台湾股票指数。大立光学从2005年1月份底部的一百多台元,上涨了目前的700台元左右,上涨幅度惊人,成为台湾光学元件行业的领头羊。瑞士信贷预估大立光电今年毛利率将达到62.1%,今年全年税后盈余预估值达40.89亿元,EPS至35.7元。明(2007)

9、年预估税后盈余57.11亿元,EPS预估49.8元。 这轮行业的增长推动力源自于以摄像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的下游消费电子的强势增长的推动。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消费电子的增长将依旧比较强劲,摄像手机推动的需求增长将尤为突出,因而光学元件的需求增长将依旧比较高。我们认为行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摄像手机的高速增长为凤凰光学产品的二次战略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契机,推动公司在光学镜头领域实现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而且,同其它制造业一样,其产能向中国转移在光学元件领域同样是一种趋势,2005年公司5449人实现销售收入53470万元,人均收入不到10万元,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我们认为无疑公司在这种

10、产业转移中是能够享有低成本优势的,这种成本优势能够保证公司能够更多的分享行业的增长。 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 我们给予公司首次投资评级为买入,目标价格8.00元,对应2007年20倍PE。我们认为公司的投资亮点在于:公司的“大光学”发展战略已显示成效。以光学镜片为主导的第一次产业转型已经成功完成,形成1100万片/月的产能,排名全球第五。下游消费电子尤其是摄像手机、数码相机等需求的强劲增长将推动公司产业的二次转型。光学主件、光学镜头等高附加值将在未来的公司产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光学镜头的收入将现实高速增长。行业快速增长的良好背景为公司发展带来机遇。我们预计未来消费电子将依旧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

11、。2005年公司产业战略转型的同时,清理了11家公司,减少了公司的亏损源,使2006年公司的净利润增长基石良好。利润预测 预计2006年公司收入增长55,净利润增长102,2007年收入增长31,净利润增长60。2006、200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5元、0.40元。中信证券研究所:G光学(600071)给予“买入”评级 最先进的持仓股票操作提醒短信服务,移动发DGJ到518837。(免费试用一个月) “席位龙虎榜”狙击私募基金重仓个股,从题材到走势全方位揭示主力运作理由 http:/ 中信证券 2006-7-17 13:53:43成功实现上市后第一次产业战略转型。凤凰光学是一家有四十多年发

12、展历史的光学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照相机、光学镜头镜片等。2003 年以来,公司以“大光学”为发展战略,成功实现了第一次产业战略转型,从传统照相机领域切入到光学镜片加工领域,形成1100 万片/月的生产能力,排名全球第五 。正在实施产业二次战略转型,老品牌焕发新青春。公司目前正在积极进行第二次产业战略转型,形成以光学主件、光学镜头、光学镜片加工三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公司产品的附加价值,向光学元件产业链高端渗透。实际上,我们认为现在的凤凰光学和以前的凤凰光学产业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老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青春。 行业增长推动公司业绩增长,光学镜头将成为公司业绩的新推动力。这轮行业的增长推动

13、力源自于以摄像手机、数码相机等为代表的下游消费电子的强势增长的推动。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消费电子的增长将依旧比较强劲,摄像手机推动的需求增长将尤为突出,光学元件的需求增长将依旧比较高。分享产业转移之大趋势。同其它制造业一样,产能向中国转移在光学元件领域同样是一种趋势,2005 年公司5449 人实现销售收入53470 万元,人均收入不到10 万元,是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我们认为无疑公司在这种产业转移中能够享有低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将使公司能够更多的分享行业的增长。给予买入的投资评级。目标价格8.00 元,对应2007 年20 倍PE。预计2006 年公司收入增长55,净利润增长102,2007 年收入增长31,净利润增长60。2006、2007 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5 元、0.40 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