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0929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2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望岳春望两首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三、学法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的学习,更加要注重多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特色。四、问题导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五、自主学习1大致了解作者

2、及诗歌背景,填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代表作品有: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收录在杜工部集中。2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下列加点的字。(1)岱宗夫如何岱(d

3、i) (2)决眦入归鸟眦(z)(3)白头搔更短搔(so)(4)浑欲不胜簪簪(zn)3结合文中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荡胸生曾云曾:通“层”(3)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4)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临4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诗句。六、合作探究1朗读、背诵望岳,理解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总括泰山雄伟壮阔的景色;“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4、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凝望,实写泰山云雾层出不穷,归鸟渐入山谷的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后的极目远眺,为虚写。(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3)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4)“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

5、,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神奇秀丽美景的喜爱。“割”字用了夸张的手法,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山下的阳光就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2朗读、背诵春望,理解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思想感情。(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是春之美景的代表,令

6、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用了拟人的手法,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融情于景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3.以“望”为切入点比较两首诗,概括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填写下表。望岳春望“望”的对象不同高大连绵的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望”的视角不同远望:泰山雄伟壮阔近看:城池残破,花鸟也在感伤近看: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云雾层出不穷,归鸟渐入山谷远望: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望”中所感不同令人心神激荡

7、,豪情满怀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 “望”中所寓之情不同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背诵石壕吏,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自己对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同情。3把握这首诗歌构思精巧的写作特点。二、重点、难点1学习并背诵石壕吏,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这首诗歌构思精巧的写作特点。三、学法指导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应该先借助文中注释,疏通诗句,接着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理清故事情节,概括诗歌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四、问题导引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8、,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吏”中的石壕吏。五、自主学习1把你了解的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写在下面。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

9、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2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句子。把你认为重要的摘写在下面。例:(1)第一段:石壕吏(ho)暮:傍晚逾(y)走(古今异义)古义:跑今义:行走。(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3)第三段:邺(y)戍(sh)戌(x)戊(w)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更:再妪(y)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10、3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以下题目。(1)这首诗歌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老翁逾墙走,老妇夜应役。(2)这首诗的重点内容是讲的什么?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3)围绕上题所找出的重点,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把各部分内容概括出来,填在下面横线上。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六、合作探

11、究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或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要“夜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百姓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夜晚才敢回家。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3文中主要人物是谁?这些人物出场时各自的神态怎样?试分析各自形象老妇人和官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态度蛮横,如狼似虎。老妪: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难,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4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吏”都问了什么话吗?填在下表中。吏老妇汝家有男丁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尚有他人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今必有一人,谁应河阳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5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性特点。6请概括本文的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7本首诗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请作分析。这首诗歌的标题是石壕吏,本来主要任务应该是差吏,但诗人对他却用了暗写,一出场只用了“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运用了藏问于答的手法,以老妇人的悲苦控诉来反衬差吏的凶暴,咄咄逼人。这种行文安排,及节省了笔墨,更突出刻画了差吏蛮横、残暴的面孔。反映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