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90626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案语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写月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写月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入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及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

2、承天寺的情景。(教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写月的特点。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书法独创一格,丰腴多姿,为“苏米黄蔡”“宋四家”之首。著作有东坡七集。还有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及画迹竹石图等。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请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标注拼音。(

3、2)读准字音,朗读全文。(二)检测字词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将其标注在生字旁。藻荇(zo xng) 竹柏(bi)(三)二跟读课文,读准停顿。教师示范朗读全文,请学生跟读,要求用“|”划出句子间的停顿。学生跟读。并在书上做标划。然后放声自己朗读全文。重点标注好以下句子的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 (2) 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四)三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活动一:要求(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2)将重点词句意思批注在句旁。(3)将不会翻译的词句画出来与同桌讨论,还不会的保留在班级讨论。活动二:学生集体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活动三:检查重

4、点词句的翻译。1、翻译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 想 共同游乐的人(2)水中藻荇交横 泛指水草(3)盖竹柏影也 表示推测2、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 一同走到庭院中。(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五、美读赏析。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1、美读课文,赏析文眼。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问题一: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学生明确:闲问题二:围绕“闲”字,作者写出了哪些与“闲”有关的内容呢?朗读全文概括。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

5、批画关键词句,交流概括内容。讨论明确:围绕闲作者分别写了:闲时、闲情、闲月、闲人四个内容。2、品读语句,赏析感情。问题一: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内容,在书中画出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理解。注意品读闲字背后蕴涵的深厚感情。学生任选一个内容,默读课文,品析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的书上。然后在班级交流讨论。讨论明确:(1)闲时。闲来无事之意,“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正因为有闲时因而才想赏月。(2)闲情。饱含几种感情:一是与张怀民的友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6、。二是赏月的闲情雅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两人在如此月色下漫步,是多么有情趣,多么超凡脱俗。三是旷达之情。“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罹文字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念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正是作者旷达感情的表现。(3)闲月。“闲月”的特点体现在“空明”二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

7、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闲人。“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面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了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

8、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3、品析月色,赏析写法。问题:品析写月语句,分析作者在描写月色时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写月色的句子,品析写法,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明确:(1)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本段虽为着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光,“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一正一侧,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3)巧用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

9、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空明”的“积水”却是一泻千里的冷月清光。4、探究课文,总结主题。问题:我们欣赏了本文的“闲时、闲情、闲月、闲人”,谁来总结一下,在本文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学生讨论,探究主题。讨论明确:作者在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谪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

10、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六、拓展延伸阅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比较同为写月在写作手法和抒发感情方面的异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七、反馈练习1.这篇课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态。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心态?答案: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的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2.古诗积累,填写诗句。(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4)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