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8727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课题: 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2、能够当堂背诵课文。3、通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知识链接 :1、 资料交流: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问信。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2、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念,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3、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课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自主预习

3、:1、 熟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a读准字音和节奏,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秣陵( ) 夕月欲颓( ) 与其奇者( )2、 解释重点字词:答谢中书书 五色交辉 四时具备晓雾将歇 夕月欲颓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将你有疑惑的字、词、句及翻译写下来:交流探究1、 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你能找出来吗?再想想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这副山水画是怎样描绘美的山川景色的?(温馨提示: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分别写出了他们的

4、什么特点,从哪个角度写的。)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原句回答)此时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拓展延伸: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句,看谁积累的多:梳理小结导入:1、美:对全文的概括,以美点明中心,引起下文。2、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3、实欲界之仙都、自谢灵运以来,没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4、写景未停留在劲舞本身,而是抓住其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措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