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7359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宾川四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11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案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悬棺”之谜解 朱友昌一千多年前,福建一位著名学者在武夷山游览时,看到半崖上的山洞里放着一些棺材,十分惊讶,便在笔记里写下了“悬棺”一词。后来,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市,甚至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也发现了悬棺或类似的崖葬。这些悬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搁在横木上,有的近贴水面,有的高离水面。那么,这些悬

2、棺或崖葬是什么人留下来的呢?秦汉时期,武夷山属闽越,是闽越人的活动中心。因而就有人推断,武夷山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有人据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认为散布在各地的悬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后人所为。古越人散布到各地,把他们的葬俗也带到了这些地方。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们在研究悬棺或崖葬时,认为它是一种风俗,而不去研究该葬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即实行悬棺葬或崖葬的民族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知道,人类的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类越受到当时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已发现的悬棺或崖葬,均在溪流的悬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两岸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中间溪水流淌,这样的环境,只有渔

3、民才有可能在此生产生活。而且,这些地方都远离农耕区域,可排除农耕民所为的可能性。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的悬棺中,有几具船形棺。可以设想:悬棺的主人是以船为家,也就把棺椁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或者在最早时,就是以船作棺来存放尸体的,渐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对一具船形棺进行研究,发现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许多鱼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个渔民了。遍布于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到解放前,长江下游江湖中的渔民还有这种情况。山溪中的渔民上是天,下是水,两边是高山峻岭、悬崖绝壁,能把棺柩安到哪里呢? 除了溪中就只能选择山崖

4、了。山体崩塌,山体形成直上直下的悬崖,塌下的泥石形成天然的堤坝,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或船工生产生活于此,过世后就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堤坝渐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坝全部垮塌,这些棺木就成了后人所见到的悬棺。先民的这种葬制无需奇思妙想,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 (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论文选,有改动)1、下列关于“悬棺”或“崖葬”习俗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散布在各地的悬棺和崖葬都是古越人所为,他们到哪里就把葬俗带到了哪里。这是有人从悬棺或崖葬风俗的延续性考虑得出的结论。B渔民只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些地方恰是发现悬棺或崖葬

5、的地方,所以,可基本排除悬棺或崖葬为农耕民所为。C悬棺或崖葬大都是古代渔民所为,至少他们的劳动生活与船有关。船形棺的随葬品中有龟形木盘和鱼骨,就是棺主人生前是渔民的最好证明。D研究一种风俗,不去研究该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是不科学的。早期渔民的生活环境,就是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形成的客观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是早期,人类就越受到当时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人类许多风俗是自然形成的。这里的“自然”就是指“自然环境条件”。B早期在山溪中生活的渔民,由于山溪两边是高山峻岭、断崖绝壁,他们只能把灵柩放在溪中或者山崖上。C江河小溪中的渔民因水而居,因渔而生,漂泊不定而又

6、极其分散,很难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这“地”指的是葬身之地。D山体崩塌,形成悬崖,塌下的泥石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渔民过世后只要把棺木放置在临近水面的悬崖上,棺木就自然会成为后人所见的悬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悬棺”的形成有着难解之谜,作者从民俗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局部地质变迁的角度,对这一特殊葬制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B要断定福建省武夷山地区的悬棺是闽越人的遗物,就必须确认悬棺的年代与闽越人存在的年代大致在同一时期才行。C除极个别墓主可能因某种特殊需求对棺材作了特殊处理外,悬棺葬或崖葬风俗很平淡,与山间小溪早期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相符。D我们不能

7、以农耕文明时的状况去设想早期山溪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先民的这种葬制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葬制,无需奇思妙想。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题每题3分,第7题每题5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

8、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太子迟之 迟:认为晚了 B、终已不顾 顾:顾惜C、比诸侯之列 比:并,列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 ( )A、慕大王之威 顷之未发 B、又前而为歌曰 夜缒而出 C、燕王拜送于庭

9、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荆轲有所待 失其所与,不知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夫晋,何厌之有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敢以烦执事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7、翻译下列句子(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 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翻:反而。8、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

10、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_ 9、诗歌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6分)_ _ 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再别康桥)(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4)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5)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相应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

11、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草堂诗魂 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

12、,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