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69761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3课《愚公移山》公开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初读课文1、读准下列字音: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2、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

2、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叩石垦壤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7.甚矣,汝之不惠8.而山不加增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翻译课文1、方法指导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

3、座山。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2、知识积累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3、学生试译4、师生共同订正四、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二、研读分析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2、我们接下来齐

4、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3、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分析提示:紧扣

5、课文内容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板书(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

6、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4、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三、细读理解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7、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2、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讨论归纳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

8、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学生试读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3文中两个人物的

9、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4、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 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5讨论本文的寓意?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写法点评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四、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10、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有志者事竟成。五、拓展延伸1、补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同:(人数、外援、结局)过渡:

11、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学生自由回答参考:任何时代都需要神话的存在,人不可能总处在积极地、向上的,努力奋斗这种工作亢奋状态的。人需要放松,需要减压,相信神话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精神寄托,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

12、想如果有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也就到了消亡的边缘。神话是人类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问题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不同的解答,古代的劳动人民都坚信这就是宇宙、人类、自然万物的起源。神话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人类本身的思考及解释,也包含了古人的美好愿望。“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六、总结升华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七、布置作业1、 背诵第三段2、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列子愚公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智叟 畏 而止 自作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