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69204 上传时间:2020-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孟子二章【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把握课文运用个体事例,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道德观和“生于忧患,死生安乐”的道理。【学习方略】1、借助注释和字典,口译全文;2、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课文的大意及主旨,理清文章的论证层次;3、反复诵读,背诵课文。【自我测评】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一箪食( )(2)一豆羹 ( )(3)蹴尔而与之( )(4)乞人不屑也( )(5)畎亩()(6)法家拂士()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故为不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蹴尔而与之( )(5)万

2、钟于我何加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7)劳其筋骨( )(8)所以动心忍性( )(9)然后能改()(10)国恒亡()3、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在括号里解释:(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 ( )(4)曾益其所不能。 通 (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 )4、翻译划线的句子。(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5)所以动心

3、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用课文原名填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第一自然段正反结合,反复论证的是: 、 、 。第二自然段列举例子从正面论证的是: ;第三自然段再举例从反面论证的是: 。(2)这篇课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用的是 论证;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用的是: 论证;句子“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的是 论证二、重点文段阅读与赏析 (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

5、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二者不可得兼 (2)贤者能勿丧耳8、上文句子中的“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是”指: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中的“是”指: ;“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 。文中所说的比生命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9、依据“呼尔而与之”演变而成的成语是

6、。10、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11、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12、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下联: ,此 是 乎?(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牌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7、,而死于安乐。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然而不胜者。古: 今: (2)所以动心忍性。古: 今: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 今: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古: 今: 1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B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 人恒/过,然后/能改。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它的意思是 。16、文段列举了六个人,着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 , 这一段为中心论点“ ” 提供事实论据。17、文章中论证“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18、从行文上看,文章第一部分中的“ ”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度句子。作

8、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 ”或“ ”的境界。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 。19、本文中心论点在结论部分,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 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 ”一句。2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 与 两方面说明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如果把它译成现代汉语,前一句的意思是 。 【拓展探究】21、孟子认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活在物质十分丰富的现代社会里,你认为,现代人应有哪些

9、忧患意识。十五孟子二章1、(1)dn (2)gng (3)c (4)xi (5) qun (6)b 2、(1)苟且取得(2)通过某种办法 (3)仅仅 (4)践踏 (5)益处(6)本来的思想,即“义”(7)使劳累(8)用这种方法(9)这样以后(10)往往 3、(1)辟避躲避(2)乡向原先、从前(3)得德感激(4)曾 增 增加(5)衡 横 不顺(6)拂 弼辅佐 4、(1)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4

10、)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 (5)用这种方法来惊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6)(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1)舍生取义; 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见利忘义,失去本心。(2)比喻 对

11、比 举例 7、(1)同时得到 (2)丧失、丢掉 8、“凡可以得生者”,“凡可以避患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不义”。 9、嗟来之食 10、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1、如:屈原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项羽为有愧于山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畔,宁肯站着死也不肯跪着生;文天祥被捕后重义轻生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吃美国的救济粮;布鲁诺为了捍卫真理而放弃自己的生命; 12、舍生以取义,此义是义乎?13、(1)古:这样却;今:表转折连词(2)古:用来;今:表因果关系连词(3)古:这;今:表判断的动词(4)古:这样以后;今:表承接的连词 14、D 1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萎靡死亡。 16 、地位卑微,历经磨难终成大业 生于忧患 1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成钢 成器 摆事实 讲道理 19、生于忧患 20 、内在 外在 内心困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1、示例:人口急剧膨胀的忧患意识,资源枯竭的忧患意识,环境恶化的忧患意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