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4261224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22:第12课 苏武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武传一、情景导入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二、故事导入同学们,谁能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呢?太初四年(前101)冬,匈奴响犁湖单于死,其弟且鞮侯立为单于,

2、为与汉修好,他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天汉元年(前100)三月,汉武帝为回报匈奴善意,派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及随员常惠等出使匈奴,送还原被扣的匈奴使者,并厚馈单于财物。苏武等到达匈奴后,原降匈奴的汉人虞常等人与张胜密谋,欲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汉。事发后累及苏武,苏武不愿受辱,自杀未成。单于敬重他,派汉降臣卫律劝降,苏武不为所动。于是单于把苏武幽禁在地窖中,断绝饮食,以此逼他就范。苏武坚持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就将他流放到边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烟的地方,放牧羝羊。始元二年(前85),匈奴壶衍提单于新立,遣使者欲与汉朝亲善。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始元六年(前81),苏武等9人由汉

3、使迎接回国。苏武羁留匈奴19年,习知边地民族,归国后被任为典属国,专掌少数民族事务,他在匈奴持节不屈,被后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苏武传来更加详细地了解苏武其人。三、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详见本课“相关知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2基础积累(1)稍迁至栘中厩(ji)监(2)数(shu)通使相窥(ku)观(3)汉天子我丈人行(hn)也(4)既至匈

4、奴,置币遗(wi)单于(5)后随浞(zhu)野侯没(m)胡中(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n zh)归汉(7)置煴(yn)火,覆武其上(8)拥众数万,马畜(ch)弥山(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四、信息筛选1介绍苏武出使背景。明确: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2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明确:文章大致分

5、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饱尝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

6、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

7、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却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

8、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终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五、合作探究1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们也已经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明确: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3舍生取

9、义,以死明志。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56.饮雪吞毡,矢志不渝。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10历尽艰难,白发归汉。六、方法点拨全班一起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确:卫律卖国求荣,投降匈奴,一心想立功表现,所以说辞飞扬跋扈、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李陵有不得已的苦衷而投降匈奴,内心还对故国依依眷恋,面对的又是故友,内心情感十分复杂,所以说辞较为坦诚,但又透出酸涩、忧愤与无奈。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词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面对不可一世的卫律,苏武正气凛然

10、、怒目呵斥,措词坚决,与对方进行激烈的斗争。而面对故友时,苏武一方面有悲于心、对故友感到惋惜,措词较柔和,另一方面坚持心中的原则,在投降问题上说话斩钉截铁、毫不退让。3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明确: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七、规律总结1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11、(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j)”,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衿:同“襟”,决:同“诀”,辞别)2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3)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4)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春季和秋季)。(5)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升迁。今义:稍微。(6)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7)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

12、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3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2)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与“单于愈益欲降之”“王必欲降武”用法同)。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3)名词活用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作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八、分析鉴赏作者怎样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明确:在

13、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侍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显得格外高大。九、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同时为我们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技能上,相信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十、作业设计试结合课文和李陵作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