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4237045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通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函数的图像变换说课稿湖北咸宁高中 谢余波 各位专家、领导、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图像变换,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函数的图象是函数关系的直观表达式,它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对于给定的函数,能从图象的分布、变化趋势等特征研究函数的性质。通常函数图象是通过列表、描点、连线来作出的,而大量函数都可通过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进行变换来实现,从而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研究数量关系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研究函数的图象变换是多么重要.2.教学重点、难点:函数的图像变换及其应用

2、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由于本节课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规律,从抽象规律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学生不容易把握不同函数的共同规律。由于学生已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积累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作为工具,揭示不同函数图像变换的共性,从而促使学生对规律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结论。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通过步骤分解,进行变换,研究一般函数性质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强化其应用,通过示例,步步设问,师生互动,层层深入,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深刻体会,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掌握初等函数变换的

3、一般规律。 2.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进而分析、判断、归纳结论。 3. 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能力目标:1、在形成函数的图像变换规律的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2、能用所学知识总结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转化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情感目标:1、通过经典考题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通过练习中考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2、通过规律的总结和问题解决,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三、学情分析根据我校重点高中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现在进一步研究函数图像变换及应用,是由知识上升到能力的过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问题是难于用抽象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四、教法分析新课程教育强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基于此,本节课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它

5、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都十分有利。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深化认识,并应用它去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基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直观形象性。六、学法分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础教育要求加强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素质教育,各学科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本节课教学流程我采取以下设计:实例引入合作交流理性概括推广应用回顾反思作业中问题的思考,整个始

6、终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在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知识的研究者。七、教学过程分析一、经典回顾、引入课题.F(x)=|x-1|(x1)0 (x=1)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20年上海理科高考第16题,请大家思考这道题的思路。 设定义域为R的函数 则关于x的方程f2(x)+bf(x)+c=0有七个不同实数的充要条件是( )A. b 0 且c 0 B. b 0且c 0 C. b 0 且c=0D. b 0且c=0(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点拨:“这个方程是关于f(x)的方程,至多有两个不同的解,那为什么x的解会有七个呢?那我们可以利用函数y=x的

7、图象强调通过平移、翻折变换得到f(x)的图象,来解决”这个思路,以此而不给出具体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了课题。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那就不仅会失去开发学生思维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而且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合作交流、简要概括问:那么函数的图像变换有哪些呢?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供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指向。在学生求知欲极强时,不失时机提出课题,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有直观感知,认识到函数的图像变换特点,整个过程学生为主体,三或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全班学生积极思维,让多的学生发表意见

8、,形成“高潮”。学生归纳并简要概括,培养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的能力。三、理性概括、得到规律在以上讨论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应予鼓励,并随时补正纠错,但不要急,以免中断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而是再提出问题,深入探索。教师加以补充最终得到四种变换规律a0 向左平移a0 向左平移1 平移变换左右平移:y=f(x) y=f(x+a)a0 向上平移a0 向下平移上下平移:y=f(x) y=f(x)+a 2 对称变换 y=f(x) y=f(-x) 关于y轴对称y=f(x) y=f(-x) 关于x轴对称y=f(x) y=-f(-x)关于原点对称3 翻折变换 y=f(x) y=|f(x)| y=f(x

9、) y=f(|x|)4 伸缩变换 y=f(x) y=f(ax) (a0) y=f(x) y=af(x) (a0)在补充完善的过程中,强调每个变换规律的具体操作,并通过几何画板演示不同函数的变换共性,让学生感受抽象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既突破了重点,也为下一步的具体应用做好准备。四、示例演练,指导应用。1初步应用、突出内涵数学规律是要在运用中得以巩固,通过运用与练习,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促使对规律的正确理解,通过反复重现,可以不断领悟、加强记忆。这里安排的“初步应用”,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规律,分解步骤,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情,题目都较全面,但力求简单。(让学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例

10、1.要得到函数y=2x+1+2的图象,只需要将函数考查平移变换y=2x的图象怎样平移,并作图。例2.要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x图象怎样变换得到?问:上面各题运用了哪些变换?怎样变换?(点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若有不当处,教师加以点拨完善,并强调分解步骤,既突破了重点,也体现师生互动,)2、变式应用,提升能力.选用两个中档例题,采用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完成的方式。这样安排的意图是先集中注意力在图像怎样变换上,对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通过变换,研究一般函数性质留在这里解决,层层深入,以此突破本节的难点并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例3.函数 y=a|x+1|当x(-1,

11、0)时总有y0,那么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例4.求函数y=f(1-x)与函数y=f(x-1)的图象对称轴方程?五、回顾反思.1.小结:四种变换规律及具体操作(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补充完善)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思想方法两方面进行小结。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认识,而且对所学到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涉及的数学思想得以领会,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完成知识构建,又可以培养其能力。2.练习:本节课的高考题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和涉及的数学思想得以领会,这样既可以完成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其能力。把开头中的高考题做为

12、课堂练习,前后呼应既可以巩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立即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处世态度。六、作业布置:分层练习,必做题选用简单全面,通过它来反馈知识掌握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加之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完成,能满足学生基本的成就感,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很重要的。选做题难度较大,是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1必做:(1)课本练习(2)设有三个函数,第一个函数是y=f(x),它的反函数是第二个函数,而且第三个函数与第二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x+y=0对称,那么第三个函数是 。2. 选做:方程|x2+2x-3|=a(aR)不同实根的个数。板书设计:一 经典回顾 .例1 例3 小结二. 概括规律 例2 例4 作业 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上说明了“教什么”、“怎样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20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