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4236825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学产生 春秋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遭到打击 战国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 儒学复兴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 三教合一 理学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 教材P12引言部分 材料二 教材P12 历史纵横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概况 1 魏晋南北朝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 隋朝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 又称 三教合一 3 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尊道 礼佛 崇儒 随着佛 道的发展 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 佛教的冲击 4 儒学体系的更新 宋明理学

2、 2 宋明理学两大流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1 含义 二 宋明理学 北宋时期 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形成了以 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称之为 理学 3 程朱理学代表主张及影响 天理是万物本原 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 理之源在于天理 先有理后有气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如 人伦者 天理也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其实质是为封建等级制作辩护 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把握 理 格物致知 深化 物 是指天理 人伦圣言 世故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客观唯心主义 影响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教科书 奠定了程朱理

3、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形成 朱子学 学派 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哲学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 方法论 存天理 灭人欲 伦理观 1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 存理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 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 的功名论 其根本出发点是A 修身养性 提高个人修养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社会秩序 实现社会和谐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 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 明善诚身为要 凡诗书 尚书等六经文字 孔子与孟子的遗言 都下过工夫 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守仁D 李贽3 朱熹说 天得之 理 而为天 地得之 理 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

4、之为五常 此话主要是A 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 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 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 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C A A 4 陆王心学 吸取佛教禅宗思想 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只有通过整治人心 才能挽救统治 明朝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统治危机 南宋 心 是万物本原 心 即 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提出 发明本心 是求理的方法 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反对 格物致知 修养的关键在于 致良知 思想核心 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

5、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致良知 良知是天理 加强道德修养 去掉人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 宋明理学的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 继承 改造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1 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思辩化 2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和作为伦理道德 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 3 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 宋明理学的特点 小结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程朱理学和

6、陆王心学的比较 理 仁 礼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欲求 有助于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道德性格起积极作用 影响海内外 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 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儒学的表现形式 理学 4 史学家张岱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的 良知 是指A 人固有的善性B 自然规律C 社会规律D 天的意志5 南宋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寺会上相遇 两位思想家关于 理 的认识和方法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 你认为二人的主要分歧在于A 是否继承和保留儒家思想问题B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

7、C 探究获取 理 的途径方法问题D 是否保留理学思想中封建伦理道德的问题6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均以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A C B 佛 道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 东汉时期 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 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 历经几百年营建 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 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 龙门石窟 白马寺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时 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8、成 东汉末年 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 形成了道教 佛 道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 道家神仙 此图绘佛 道 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 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 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 号称 诗佛 的王维亦官亦隐 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 柳宗元 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 援佛入儒 的思想历程 处处留痕 三教合一 朱熹 朱熹 1130 1200 字元晦 号晦庵 生于福建尤溪 长期居住在

9、崇安 建阳讲学 19岁进士 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师从程颐弟子杨时的再传弟子李侗 从此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主要著作有 四书集注 周易本义 朱子语录 朱文公文集 太极解义 西铭解义 朱文公文集 等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 义 礼 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饥食者 天理也 要求美味 人欲也 阅读下列材料 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程颢像 理学的宇宙观 理 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

10、神 上帝的意志 材料二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 义 礼 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理学的方法论 怎么才能通达 理 格物致知 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 灭人欲 天理 即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陆九渊 1139 1192 号象山 字子静 南宋著名哲学家 教育家 抚州金溪 今属江西 人 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 史称 朱陆 陆九渊是中国 心学 的创始人 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 成为中国哲学史

11、上著名的 陆王学派 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王阳明 1472 1529 汉族 名守仁 字伯安 浙江余姚人 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 世称阳明先生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 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 心学 流派集大成者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 贞洁牌坊背后的血泪 材料一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材料四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 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此诗说的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 为学术 为天下担起重担 观察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可取的一面 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家庭 国家和谐 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志士为理想不懈追求 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促进进步 强调身体力行 自主自强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宋明理学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