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3423436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自序(1) - 编者按:今年7月19日,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引起了包括纽约时报、参考消息等全球上万家媒体的追逐报道。如今,李开复博士亲自撰写的第一本中文图书做最好的自己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本图书中,李开复博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法则,希 望以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中国青少年成为“一个做最好的自己”。本报今日特刊载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自序,以飨广大读者。做最好的自己自序李开复1998年8月,受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先生的委派,我来到北京,组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并出任院长。虽然当时无数的人对在

2、中国创办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但我自己却对这一目标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汇集了海内外杰出华人的智慧,我们就一定能把研究院办成全球最出色的研究机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经过归国的海外华人专家和国内极富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共同努力,我们成为了亚洲最优秀、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之一。在2004年,美国MIT的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把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世界上最火的计算机研究机构”。2000年8月,一纸调令,微软将我召回总部,任命我为全球副总裁,负责开创一个重要的产品部门。然而,虽然身在美国,但五年来我时刻关注着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时刻牵挂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以及和我血

3、脉相通的炎黄子孙。在北京工作的那两年,每一天都带给我无比的振奋,每一刻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那些莘莘学子更是让我难以忘怀。曾记得清华园里的激情演讲,曾记得未名湖畔的尖峰对话。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我所走过的每一个校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让我感慨万千。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我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就是这份责任感驱使着我,在家居美国的五年里我先后回国15次,做了50场演讲,写了4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并创办了一个专门与大学生交流的公益网站“开复学生网()”。年月,人民出版社的李朱编辑,到“开复学

4、生网”发帖子,问我:“李开复博士,可否为中国青年写本书?” 于是,在10个月的时间里,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这部20万字的书稿,也完成了我要为中国青年写一本书的愿望。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校和老师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中国的青年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能够接受先进完整的教育、能够有条件专心读书并且拥抱了信息时代的骄子,他们应该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但是,他们虽然有幸出生在能够自由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我出生于热爱祖国

5、的中国家庭,受教于崇尚自由的美国学校,是一个跨中西文化的代表者。我曾指导过勤奋的中国学生和积极的美国学生,看到了一个集合中外优势的机会。作为一个充分体验过中西方文化特点的炎黄子孙、融会了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典型代表,我愿意、也自信有能力为那些渴望成功的中国青年提供帮助,帮他们远离困惑,走向卓越。我希望中国青年可以从这本书中理解“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均衡自己的价值观、态度、行为的人;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谦虚,既聪慧又善于表达的人;一个追寻理想和兴趣、终身学习和执行、深谙与人相处之道

6、的人;一个能够从思考中认识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的人;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一个“拥有选择的智慧”,并用智慧选择成功的人; 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一个最好的自己。 其实,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我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和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我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我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我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我深信,读者无

7、法理解的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我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我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而不是枯燥的说教)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我身上的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事情。我把这本书献给我深爱的祖国,献给渴求进步的青年一代。因为我深信: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我把这本书献给我高龄的母亲,并谨以此书纪念我敬爱的父亲。这些年来,父母的教导我时刻牢记在心,父亲希望撰写中国

8、人未来的希望的遗愿也时刻在鞭策和鼓励着我。但愿此书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中国的青年一代不正是父亲所说的“中国人未来的希望”吗?!在这本书的写作、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热情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要感谢黄勇、李朱、周虹、王咏刚、贾兰和陈燕玲为完成这本书所做的工作,感谢凌志军让我采用他书中的部分案例,也感谢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曾给予我帮助和鼓励的人们。“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潘锦辉是一个典型的女才子。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书时,她就天资过人,同时又兼具诚恳、谦逊等品德。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时,潘锦辉用她灵活而敏锐的思维方式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赢得了李世鹏等资深专家的一

9、致好评。后来,潘锦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斯坦福大学深造,并有机会在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中工作。 在常人眼里,潘锦辉的人生旅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潘锦辉自己却不这么想。她常常问自己:成功究竟是什么?难道学业和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就是最大的成功吗?难道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就是最大的成功吗?如果成功只有一种定义,那么,自己多年来拥有过的许多美好的憧憬和设计又该如何实现呢?有一天,一位学长无意间问潘锦辉:“你到底对做什么感兴趣呢?”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潘锦辉,令她在一瞬间明白了许多: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

10、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从此,潘锦辉积极投入到了乐观、充实的人生当中。工作时,她总是尽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每进入一个新领域,她都会无比兴奋,因为可以从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学到与不同的人相处、合作的技巧。这样,在新的挑战来临时,她总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离既定的人生目标又近一步。业余时间里,她在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和区域负责人,帮助中国贫困山区建学校、办教育。在做义工时,即使是琐碎的小事,她也要尽量做好。在这一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有的是成功的投资家和创业家,有的是普通的职员和退休老人。大家在这样的工作中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丝毫不少于在日常工作中的

11、所得,更重要的是,这种快乐和成就感并不会因为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潘锦辉说:“现在的我,经过了许多顺境和逆境,虽然不知道在别人眼里算不算成功,但却更加自信和快乐。因为我学会了把远大的理想变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做好每一件事,快乐每一天。我不能确定自己将来能否获得许多人推崇的名和利,但对我而言,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是成功。成功并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我的成功。”成功,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平实又玄妙的字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东西方的无数先贤为了悟透成功的真谛而皓首穷经;在纷繁的现代社会中

12、,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或世俗、或理想抑或是有个性的成功而奔波忙碌。人人都在追寻成功,但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成功? 成功究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满足和体验?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当如何追寻成功?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经常令青年一代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 有的人见到社会上一夜暴富或一步登天的例子,就希望自己也能用速成的方式获得地位和金钱。为了达到速成的目标,他们经常在“零和竞争 ”中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 有的人虽然考上了名牌大学,但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代名列前茅的感觉。在大学校园里,面对实力不俗的众多优秀学子,他们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对自己的学业和前途丧失了信心。

13、? 有的人从小就处于被动状态,读书、选学校、选专业等等完全听命于父母和老师。这些人不知道何为积极主动、何为自觉和自主,除了盲目的竞争、攀比以外,他们惟一可做的就只有虚度光阴了。? 有的人考上大学之后,突然发现,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骤然增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时间、如何控制自己。这些人常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或交友不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之中,最终既荒废了学业,又耽误了前程。? 有的大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致索然,对校园生活也提不起兴趣,他们明知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所学的专业,却既没有勇气改变现实,也没有胸怀接受现实。? 有的大学生面对校园里流行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如经商、创业、出国、从政等等,感觉

14、无所适从或者人云亦云、朝秦暮楚,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和主见。? 有的大学生把自己封闭在校园的围墙之内,他们不了解社会现实,对社会实践和就业深感恐慌,或者在求职时眼高手低,屡屡碰壁后又对自己在校园里虚度光阴的做法自责不已。? 还有许多年轻人无法处理好正常的人际关系,当自己在学习、生活或感情方面遭受挫折的时候,就会由此消沉下去,甚至走向极端(杀害同学的马加爵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抱憾终生。每个青年都向往成功,每个学生都企盼成功。有时候,成功好像近在咫尺,有时候,成功又似乎遥不可及。几年来与中国各地大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与无数年轻人的网上沟通,令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青年一代经常会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无法自拔,他们迫切需要关于成功的指导和帮助,并希望学到真正有效、切实可行的成功法则。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青年一代提供最真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我愿意和广大青年读者一道,探索成功的奥秘、寻找通向成功的道路。但在展示和讲解具体的成功法则之前,需要先探讨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话题: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一元化成功的误区成功管人?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认识了很多中国学生。其中有位来自名牌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