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232787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拾东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2.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职业

2、为姓,如陶、甄、屠等。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A.以氏族为姓 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3.公元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4、一般认为,在以分封制为主的时代中,县制较早的出现于公园前688年的秦国。与县相比,郡有军事渊源,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但最终县成为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这反映出A.当时秦国已建立起中央集权

3、制度B.魏国与周边各国的争霸战争频繁C.当时各国都普遍实行了郡县制度D.先秦已具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5.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了秦朝,“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据此分析,秦朝在政治上的明显变化是A.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B.世卿世禄确保权力世袭C.由官僚政治转向贵族政治 D.郡县官吏均由中央任免6.学者林剑鸣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于是认为:“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削夺丞相的军权但是,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4、.“太尉”的设立与不授是服务于皇权需要的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战国至秦汉,爵级繁细,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种现象A.加速了小农阶层的分化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集中化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的形成8.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9.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

5、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10.秦代,监察御史受中央御史大夫节制,属于中央政府委派的驻郡监察官员;宋代诸州监察官通判,是皇帝差遣到诸州专察知州的监察官,监察和制约州县官吏的一举一动;元代,设行御史台为地方最高监察机关,其性质属于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材料表明古代监察机构的特点是A.秩低权高,以小监大 B.机构独立,自成系统C.选官高标,管理严明 D.权责明晰,维护统治11.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

6、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12.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责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A.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C.政府注重宣扬宗族自治的思想 D.统治重心转向乡村13.密折是奏折的一种,是指专受皇帝指令的官员单独向皇帝密报、由皇帝直接批谕再直接发给上奏人的文书,创建于康熙年间。雍正帝即位

7、后,进步发展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使用密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渐扩大到地方的防驻将军、总督、提督、巡抚等军政负责人,使地方官吏能及时将地方情况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帝手中。这反映了A.雍正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B.密折制度强化了地方分裂趋势C.地方官员的权力正逐渐扩大 D.行政程序繁杂降低了行政效率14.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利于改善政治风气 B.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开始形成独立体系 D.推动了人才选

8、拔的公正性15.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16.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这一做法是为了( )A.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

9、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D.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困难17.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的上签字的耆英曾说,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这说明耆英( )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18.1853年,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文翰为提出修订南京条约问题作准备,要求中国应毫无保留地向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在判中要严格避免使用武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侵华方式发生改变 B.中国未能履行条约规定C.英国极力扩大在华权益 D.中国军事实力占据优势19、历史上某一时期,出身卑微的人如果品

10、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就可能步入仕途。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西周 B汉代 C晋代 D宋代20、元代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这说明()A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B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22、“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

11、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这段话强调的是()A.要理性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B.要正确认识西方的侵略动机C.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要辩证地看待西方的侵略23、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B.清政府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C.清政府严禁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24、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

12、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C.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25、山西太原市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A.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26、全面抗战初期,国民

13、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对抗战形势做出了准确判断27、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作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华北方面军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的计划。这说明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

14、进攻重点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28、自1943年1月起,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粗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收回了过去所丧失的诸多国家主权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钩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的大国地位由此获得体制性确认。上述材料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在于:A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B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C. 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民族独立和国际平等的新路D. 说明了中国的巨大的贡献和牺牲29、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战役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淮海战役中30、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 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二、主观题(共3题,40分)31、中国的政治制度自古至今绵延流长,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特点,在传承借鉴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有效地结束了华夏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封锁,有效地结束了分治时代的连绵战争,使华夏世界获得了统一治权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