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22951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本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2.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京中山陵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这种对“大同”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遥远的历史似乎离我们很近。历史上“天下为公”的时代盛行A. 礼乐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的“大同社会”和“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盛行的原始社会后期,D项正确;礼乐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夏商周时期

2、的制度,而自从夏禹传位于其子启开始,我国就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整体而言,甲骨卜辞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商朝后期祭祀、征伐、田猎、农耕、畜牧、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材料反映出商朝时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开始迈入早期国家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商朝时祭祀、征伐,田猎等许多国家大事都是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说明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A项正确。夏朝时我国已经开始迈入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关世袭、血缘维系政治统治的信息,C项错误; 商朝时期我国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项

3、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3.周王室有特别的抗击打能力,就像一家连锁经营的百年老店,总店毁了,连锁店完全有能力帮助总店恢复重建,想下子灭掉周王室,没那么容易。这段文字形象地反映出A. 世袭制度的价值B. 分封制度的作用C. 君主专制的好处D. 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把周王室比作“总店,将众多诸侯国比作“连锁店”,这种关系是通过分封制促成的。分封制下,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等义务,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借此维系了周王室长期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分析的是分封制对周朝统治的意义,与王位世袭制无关,A项错误;周代我国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C

4、D两项不符合史实。4.公元前712年,鲁桓公弑兄自立为国君,此后19年,各诸侯国发生了11起篡弑、谋杀或政变,国君成为高危职业。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A. 分封制已经被废除B. 周王室权威逐渐衰落C. 宗法制原则受冲击D. 改革在鲁国风起云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鲁桓公弑兄自立为国君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原则,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宗法制受到冲击,无法继续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才使得国君成为了高危职业,C项符合题意。这是在春秋时期,当时分封制并木被废除,A项错误;材料说是诸侯国内部继承权的问题,与诸侯挑战周王室权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弑兄自立”不是“改革

5、”,是内讧,D项错误。5.秦始皇在巡游刻石中得意地宣称“壹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由此可知,这些刻石主要颂扬的是秦始皇A. 开创郡县体制B. 完成国家统一C. 确立至高皇权D. 建立朝议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壹家天下”,“无不臣者”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高度肯定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功绩,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A项错误;材料无关皇权和中央官僚集体议政的信息,CD两项错误。6.“这是一张铁网,垂直管理系统使国家进入前所未有的严密管控时代。”这张“铁网”A. 强化了贵族特权地位B. 削弱了

6、周天子的权威C. 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D. 显示出君主专制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郡县乡里”的行政单位以及“郡守、县令”等具体职务分层对应等信息,形象地再现了秦朝郡县制下的“垂直管理系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郡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材料只有秦朝地方行政与官僚设置,没有贵族世袭等特权,A项错误;这是秦朝时期的地方管理体系,与实行分封制的周朝政治管理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无关中央和君主的权限等内容,D项错误。7.“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历史反复证明,治国必先治吏。秦朝为此专门设置了A. 左右丞相B. 参知政事C. 御史大夫D. 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详解】

7、根据“治国必先治吏”和“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的历史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监察百官,秦代设有御史大夫一职,C项正确。左右丞相主要职责在辅助皇帝理政,参知政事是宋代副相,殿阁大学士是明代为皇帝的咨询机构,三者职能都不在“治吏”,ABD三项错误。8.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据此可知A. 皇帝至高权威受到质疑B. 大臣反对分封制度C. 郡县制的推广受到阻挠D. 秦朝实行朝议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史记记载在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即是秦朝实行

8、的朝议制度,D项正确;因为最后都由皇帝裁断,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大臣对分封和郡县制的态度,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C两项错误。9.下面是“汉代名相”张良的图像,他曾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据此可知,汉朝A. 发展了中央集权B. 采用了分封制度C. 强化了君主专制D. 削弱了丞相职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功臣张良被册封为“留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曾采用分封制,存在异姓诸侯和同姓诸侯,B项正确;张良为留侯不能体现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也不能强化君主对中央的控制,同时和丞相辅政没有关系,ACD三项错误。10.元朔元年,汉武帝下诏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因此

9、,郡守、九卿、礼官、博士如果不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就算有罪。这反映出汉武帝A. 增加了郡守职权范围B. 沿用了秦朝用人制度C. 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D. 非常重视察举制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举荐人才”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西汉察举制,由汉武帝下诏强制郡守、九卿等人必须向中央举荐人才,体现出了汉武帝对察举制的高度重视,D项正确。只是向中央推荐人才,用人权在中央,察举制并没有扩大郡守职权,也不是秦朝就已经存在的制度,这一做法也不会影响到地方管理,ABC三项错误。11.下面是天宝年间十节度使分布图。该图反映了A. 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增强B. 唐朝中央集权严重削弱C. 宋朝大力强化君

10、主专制D. 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众多的节度使分布在边疆和黄河流域等区域,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实力强悍、屯兵自重,这势必会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项正确;“天宝”是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并且节度使是在地方上的军事长官,汉代未设立,元朝时已经消失, ACD三项错误。12.有学者指出:“在铁板一块王朝当中输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获得了新的活力。”据此可知,该学者A. 肯定了科举制的价值B. 认识到平民斗争的作用C. 认可汉武帝人才政策D. 意识到君主专制的危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在铁板一块的王朝当中输人平民的血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

11、学者评述的是科举制对平民进入仕途,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关平民为进入王朝进行斗争的信息,B项错误;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汉武帝与此制度无关,C项错误;学者分析的是王朝新鲜的血液,即平民参政,与君主专制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13.在府州一级,宋代设置了通判,又叫监州,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这反映出宋代A.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 皇权独尊局面出现C. 开创了地方监察先河D. 选官制度发生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知府、知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宋代地方监察监督制,与皇权在全国统治中至上、独尊

12、无关,排除B项;地方监察制度秦朝早已出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分析的是监察制度,不是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14.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有“在外”之意,比如行宫和行辕。这表明元朝的行省是一种A. 皇帝内侍机构B. 地方监察机构C. 边疆管理机构D. 中央派出机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行中书省中的“行”取“在外”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派出机构,D项正确。元代设行省管理地方,与皇帝内传无关,A项错误;行省掌管地方军政,不是监察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元代在全国设十行省管理地方,边疆则实行土司制度,C项错误。15.明成祖设立内阁后,内阁大学

13、士为皇帝亲信,一般由四品以下的词臣充任。他们出入宫禁,草拟诏令,地位显要。但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顾问而已。这说明内阁A. 职责与宰相相同B. 在朝中地位低下C. 由亲信高官充任D. 属于皇权的附庸【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内阁大学士“由四品以下词臣充任”,“只是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并不执政,顾问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皇权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独立处理政事,职责与宰相不同,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地位显要”可知,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一般由四品以下的词臣充任”不符。16.大明律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

14、“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规定意在A. 维护皇帝专制权威B. 促使官员敬畏法律C. 杜绝朝臣大权独揽D. 保证国家选贤用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大明律严格禁止官员利用职务结党营私等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其旨在强化皇权,严格维护君主专制制度,A项正确;材料明确针对结党官员,防范官员培植个人势力,主要目的不是让官员敬畏法律,B项错误;杜绝朝臣弄权只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所在,C项错误;禁止官员结党营私,不是对选官制度的优化,不能保证国家选贤用能,D项错误。17.清朝毕竟是满洲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满族色彩。这突出反映在清初A. 废除宰相制度B.

15、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C. 沿用内阁制度D. 重视翰林院学士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由满洲贵族担任,这一政策让清初的政权带有强烈的满族色彩,B项正确。清政府没有宰相制度,A项错误,而内阁制度和翰林院学士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存在,CD两项错误18.清代,军机处每日奉旨出政后,需要明示天下的交与内阁明发,而事关机密或个别谕行的则是密封后直接交兵部驿马递送,交给相应的官员办理。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C. 增强了政务的透明度D.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设立后,公开的国家事务由内阁明发全国,机密事务则由军机处直接交相应官员办理,可知这有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特别是机密事务的执行效率,A项正确。清代内阁始终没有决策权,B项错误;材料中的“密封”“相应的官员”说明很多政务是机密的,增强透明度不是对材料整体的正确解读,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加强,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