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4229510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松原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史书载:“谱碟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详解】谱牒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谱牒和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首领让位制度,A错误;分封制是地方制度,是宗法制的外在表现,C错误;世袭制是王位继承的制度,错误。【点睛】家谱是宗法制的体现。宗法制对现在的影响是考试重点。2.根据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

2、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这主要体现了西周时期A. 家国一体的政治B. 中央集权的建立C. 宗室血缘的亲疏D. 等级森严的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该制度是依靠血缘关系的宗法制维系。天子和诸侯在国的层面属于君臣关系,在家的层面属于兄弟关系,体现出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A正确;先秦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错误;宗室血缘的亲疏仅仅是宗法制的特点,C错误;等级森严的统治仅仅属于分封制的特点,D错误。【点睛】分封制的特点是家国一体。国的层面属于君臣关系,在家的层面属于兄弟关系。3.下面是根据吕氏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所绘制的。这主要反映了

3、A. 纣的生母刚开始地位低B. 纣的父亲没有遵守禅让古训C. 宗法制古代有所松动D.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答案】D【解析】【详解】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维护了贵族的特权,避免了贵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图示中纣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子,继承王位,正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D正确;纣的生母是正妻,并不是地位低下,A错误;禅让制度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首领让位制度,B错误;材料显示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继承王位,错误。4.秦朝建立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或省中,印曰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

4、点是A. 皇权至上B. 皇帝独尊C. 皇位世袭D. 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皇帝的称号、所用的物品、乘车和居所等都有专门的称号,说明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B正确;皇权至上体现出的是决策的专制性,A错误;皇位世袭体现出皇帝位子的继承性,C错误;君权神授是指皇权的来源,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点睛】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和皇位世袭。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之为副丞相,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主律令司法,是为秦代中央决策、执法的显要管理。该官吏的职称为A. 郡守B. 御史大夫C. 太尉D. 公卿【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三公中御史大夫属于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政

5、事,并负责监察百官,B正确;郡守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A错误;太尉负责军事,秦始皇从来没有设置过,C错误;公卿属于三公之下的官僚机构,D错误。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日:“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私其尽臣畜(属)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柳宗元认为A. 郡县制度优于分封制B. 秦始皇实现统一的真正原因C. 应公平公正选用人才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存在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柳宗元认为秦朝革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促使“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显然是说明郡县制度优于分封制,A正确;材料不是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B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地方制度问题,

6、不是选官制度,C错误;材料不是分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存在弊端问题,是说明郡县制的优越性,D错误。【点睛】郡县制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7.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A.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B. 中枢机构人员变化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 丞相的犯罪率比较高D. 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大多数都是贤臣【答案】B【解析】【详解】“先后用相13人,其中多人被免职或处死”体现出汉武帝频繁换相,“

7、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是建立中外朝的体现,这些措施体现出中枢机构人员变化,显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B正确;材料中措施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中汉武帝频繁换相,并不是因为丞相犯罪率高,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错误;身份比较低微的人才并不一定数都是贤臣,D错误。8.唐太宗曾定下制度:“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人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唐太宗定下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 三权分立,分化相权以加强君权B. 提高谏官和史官地位C. 以制度约束高层权力,减少失误D. 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必使谏官、

8、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的意思是利用谏官、史官来监督官员,显然是利用制度约束高层权力,以减少失误,正确;唐朝并不实行三权分立,错误;材料中是利用谏官和史官来约束高官的权力,不是提高谏官和史官地位,错误;规范官员的奏事程序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内涵,D错误。9.李治安在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一文中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这表明元代A. 行省拥有大权,不再受中央节制B. 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C. 地方集权于中央,地方无自主权D.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无

9、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故行省制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正确;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故A说法错误;据材料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由此推断行省有一定的权力,C错误;D与材料无关。10.观察下面图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秦朝开启中央集权制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C. 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D. 宋代实行的“二府三司”【答案】C【

10、解析】【详解】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只属于皇帝管理。图中六部只属于皇帝管理,内阁的出现可知是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C正确;秦朝是三公九卿制度,A错误;三省六部制下是尚书、中书省和门下省,B错误;宋代二府三司是枢密院和中枢门下省,D错误。【点睛】解答图示题一定要根据图中关键信息,找准题眼,本题的题眼是内阁,六部以及地方上的三司。由此可以判断出是明朝的机构。11.有学者指出:“明代凡制诰命令诫敕之文曰夥,而礼典庶政之议,及事之关机密者,咸居(内阁)焉”,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这表明明朝内阁A. 决策权力得到不断增强B. 具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C. 致使中央官僚体系混乱D. 提高了封建中央集权

11、的程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皇帝给予内阁大臣票拟权,“用小票墨书”就是对于大臣的奏章进行票拟,B正确;内阁大臣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A错误;内阁大臣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并不是导致中央官僚体系混乱,C错误;内阁的出现是加强君主权力的体现,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12.清代黄巢经世文续编中记载:“然寰中上谕,有不曰内阁承发奉行者乎?寰中奏牍,有不曰内阁抄出者乎?六科领事,赴军机处乎?赴内阁乎?”这从侧面反映了A. 清代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B. 军机大臣上传下达没有实权C. 雍正帝时内阁与军机处争权夺利D. 军机处越来越不被皇帝重视【答案】A【解析】【详解】“六科领

12、事,赴军机处乎?赴内阁乎?”说明六部奏事是上奏内阁还是军机处,犹豫不决,说明清代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模式,导致六部奏事的矛盾,A正确;材料不是单纯说明军机大臣的实权问题,B错误;材料不能充分说明是雍正帝时内阁与军机处争权夺利,C错误;材料说明内阁与军机处同时拥有较大的权力,D错误。13.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A. 国家四分五裂是专制强化的根源B. 中国专制呈现螺旋式的不断强化C. 专制的强化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D. 强化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

13、详解】材料中说明分裂必将会导致统一,而“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国家四分五裂是专制强化的根源,A错误;材料也不是分析中国专制呈现螺旋式的不断强化,B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专制与国家统一的关系,不是说专制的强化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C错误。14.威尔斯称:“因希腊全国为山脉海臂割成多数小山谷,故诸城每不能征服他城”这说明古代希腊A. 小国寡民城邦体制的特点B. 众多港湾为工商业者提供便利C. 地理环境有助于希腊平等观念形成D. 无法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所致【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希腊城邦典型的特点是小国寡民。材料“割成多数小山谷,故诸

14、城每不能征服他城”说明古代希腊城邦小、民众少的特点,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工商业发展的条件,B错误;希腊平等观念的形成与工商业发展有关,C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城邦的特点,不是说明无法实现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所致,D错误。15.在古代雅典,为了照顾上层平民在政治上要求,他又对任官标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从此,“贵族不值一钱,除非他同时是富人”。据此可知,这一改革A. 突出了工商业者的主导地位B. 促使平民阶级登上雅典民主政治顶峰C. 完善了雅典民主的决策水平D.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特点的是中庸,同时发展工商业,实行财产

15、等级制度,这一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D正确;梭伦改革并不是突出了工商业者的主导地位,A错误;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平民并没有登上雅典民主政治顶峰,B错误;完善了雅典民主的决策水平不符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和意义,C错误。16.哈德罗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其中的“权威的根基被摧毁”是指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B. 公民大会权力的有名无实C.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D. 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答案】D【解析】【详解】梭伦改革之前贵族拥有政治的特权,实行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制度之后,贵族依据世袭的特权被废除,D正确;四百人会议是民众参政的方式,A错误;公民大会一直是雅典最高决策机构,B错误;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主要是针对平民,C错误。17.他建构出的新部落制度不同于以往以地域作界线的行政区划,因为他知道雅典的贵族有着很大的地域性,这里的他是指A. 梭伦B. 伯利克里C. 苏格拉底D. 克利斯提尼【答案】D【解析】【详解】克利斯提尼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