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4226359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课件(人教版七年级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思考 隋朝前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 有什么弊端 隋文帝为什么要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 课本17页第一段 1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2 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 旧的选官制度使的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 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 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试 一 科举制的诞生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是诞生 二 科举制的完善 请按照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的顺序 叙述他们对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 1 唐太宗 2 武则天 3 唐玄宗 二 科举制的完善 常设考试科目 秀才 明法 明书 明算 明字 三史科 开元礼科 以进士和明经

2、科最为重要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的英雄尽白头 五十少进士 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 一日看尽长安花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动脑筋 1 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 帖经 的试题类型 考官任意选取 五经 中的某一段 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 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 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明经考试中的 帖经 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 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 有利于强化记忆 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三 科举制的影响 1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 2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 科举制促进了文

3、学艺术的发展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 为什么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 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 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 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 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 1 隋文帝时期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2 隋炀帝时期 正式设置进士科 科举制正式诞生 二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1 唐太宗时期 扩充国学规模 2 武则天时期 形成殿试 创试武举 3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 科举制的影响 1 改善用人制度 2 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有何利弊 想一想 科举制的评价 1 进步 是封建时代所能采

4、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他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 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的发展 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2 弊端 使大批知识分子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二是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 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1 关于科举制的产生和完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科举制最早产生于隋炀帝的开科取士 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唐高宗 唐玄宗是完

5、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A B C D 2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这首诗反映了 A 贞观年间 进士科录取率极低 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 仍未考中 B 唐太宗创立进士科 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 一直到头发花白 C 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 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 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 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3我们现在的高考有 文科状元 理科状元 而科举考试中也有 文状元 武状元 那么 武状元 最早出现于 A 唐太宗统治时期B 唐高宗统治时期C 武则天统治时期D 唐玄宗统治时期4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 皇榜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慈恩寺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