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

上传人:1516****951 文档编号:134207253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河中石兽01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3)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4)求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5)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6)棹数小舟 棹:划(船)(7)曳铁钯 曳:拖(8)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研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9)湮于沙上 湮:埋没(10)不亦颠乎 颠:颠倒,错乱(11)众服为确论 确论:正确的言论(12)然则天下之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13)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地判断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解析:前三项均为

2、代词,D项为结构助词,的。)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果/得于/数里外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吗?5填空。河

3、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6在河中石兽复习课上,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1)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2)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02课内精读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

4、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示例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

5、坎穴中。8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示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

6、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03拓展阅读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_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计:计谋,策略。俄:不久,一会儿。老父(f):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中截:从中间截断。10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1)执竿入城执:握,持(2)不可入 入:进入(3)但

7、见事多矣 但:只,只是(4)遂依而截之 遂:于是,就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初竖执之。(2分)开始是竖着拿长竿。(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2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13请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不超过50字)(3分)示例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老父”(1分),更不能像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1分),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1分)。附参考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是竖着拿长竿,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

8、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过来说:“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国学讲坛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内容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