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4194892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破山寺后禅院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与诗歌相关的知识,反复诵读诗歌。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由光与影构成的幽静的意境。能学着有个性的赏析诗歌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紧抓诗歌的意象,以“幽静”的理解贯穿全诗,领悟诗歌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品析,体会诗歌“幽静”的意境。【学习难点】 理解“曲径通幽”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准备】教师制作课件配合教学。【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方案】一知识链接1题

2、解: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人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林,又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面对这幽美的圣境,作者慨然命笔,写出了这寄托自己遁世情怀诗篇。2作者简介常建(708-765?),唐代诗人,籍贯、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唐才子传说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为盱眙尉。后隐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

3、,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尤其前首“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古今传诵。他还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3卷和常建集2卷。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自主学习检测及展示】1、填空: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 , (朝)人。古代诗歌包括 、词、曲。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 诗。近体诗,包括 和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禅房( ) 万籁( ) 钟磬音(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初日:

4、 曲径: 幽: 花木深: 山光: 悦: 空: 万籁: 都: 但余:4、用自己的说说说诗歌的内容。5、按要求填诗句: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幽静的气氛的诗句:【课堂探究案】一、品析诗歌中的用词的妙处。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曲”“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

5、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二感悟精彩句子。3、请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三、深入探究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5、“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6、“诗抒情”“诗言志”。请你说说诗歌的主题。【当堂检测】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2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破山寺后禅院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3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4.简要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5此诗中有四个字成了后来中国园林艺术、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蕴含这一美学追求的两句诗是: , 。6.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